“获奖之前,我已经获得《本巴》的奖赏”——走进刘亮程的“文学家园”菜籽沟村
2023-08-11 14:54:12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8月11日,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从乌鲁木齐市驱车近4个小时,来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在木垒书院的书房里,采访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新疆作家协会主席刘亮程。当天,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他的长篇小说《本巴》获奖,实现新疆文学在这一中国文学重要奖项上零的突破。

  刘亮程是新疆沙湾人,却在10年前定居在菜籽沟村。这位种过地、放过羊、当过乡农机管理员的作家,几乎所有写下的文字,都与他所生活过的乡村有关。就在获奖的前一天,他还带着一位村民和两个志愿者,在一片荒地上铺了砖、做了一个小景观,“我平常写作几天后,就会干一些重体力活,这是我的日常工作。”得知获奖的消息时,他正在写作,心情并没有特别激动,“《本巴》是我写得比较满意的作品,自己的满意就是对一部作品最大的奖赏,何况还有那么多读者的反响和专家的好评,等等。获奖之前,我已经获得了《本巴》的奖赏。”

8月11日,刘亮程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木垒书院的书房里读书。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今年6月17日开馆的刘亮程文学馆(8月11日摄)。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留住”菜籽沟

  每日清晨,东天山脚下的菜籽沟村,刘亮程总会从木垒书院门前树梢上的鸟鸣声中醒来。

  菜籽沟村地处木垒县城西南部山区,距乌鲁木齐近300公里。村落保留从清代到上个世纪80年代前的拔廊房民居形制和传统村落形态。

  刘亮程与菜籽沟村的相遇缘于一次采风。当时,这里有一百多户村民,多数是老年人;许多房子闲置,带院子的房子很便宜就转手易人;不久,买去的人拆了房子卖木头……

  “那些曾经安顿过我们祖先的精神和身体的乡村,依然能安顿我的心灵,所以不能让它们丢失。”恰巧那时,村里一个废弃的老学校正在拍卖,他当场买下,“木垒书院”由此诞生。

  这次偶然的发现,唤醒了一个传统村庄的新生之旅。

  刘亮程决定“留住”菜籽沟,在此打造艺术家村落,让枯树发新枝,这个想法得到了木垒县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投资对菜籽沟村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提升,完善基础设施,修缮村民的拔廊房,建设了国学讲堂、乡村美术馆等设施,这里成为了当时远近闻名的“艺术家村落”。

  村里的几十个空院落按市价,与村民签署了30年的经营协议。很快,著名作家贾平凹、著名画家王刚等先后在这里成立“平凹书屋”“王刚画室”“陶陶居”“燕呢书屋”等。随后,有近30位疆内外的作家、书画家陆续进驻,在这里或建工作室,或旅居创作。

  “我们改造书院老房子,尽量雇请村民。”刘亮程说,书院甚至还在冬闲时开办培训班,给村民上课,让他们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老房子做民宿,悄然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观念……

  “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写在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散文集里的这段话,似乎也是对菜籽沟村变迁的注解。

7月11日,刘亮程给上海来书院的孩子讲了一堂名为“天是怎么黑的”现场课。刘亮程提供

  在文字中找到“故乡”

  刘亮程出生于沙湾一个偏僻小村庄,通过街坊四邻之间相互借阅,他读了四大名著、《隋唐演义》《海上花列传》……很多时候,一本书传到他手里只剩中间的数十页,但却培养了他的想象力,也开启了他认知世界的大门。

  上世纪80年代,他每年从乡下来一两趟乌鲁木齐,从书店带一些书籍回去,那时他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渴望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刘亮程终于走出村庄,又用了近10年回望自己出生的村庄,提笔写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轰动了整个中国文坛,打破了大家对新疆沙漠无边、戈壁连天的传统印象。这本书一版再版,每年的销量都能有十万册左右。

  刘亮程感觉,菜籽沟村就像《一个人的村庄》在地上的再现,唤起了他记忆之中的乡村生活。在这里,他依然在土地上、在村庄中,过着跟农民差不多的生活,甚至在接到获奖通知时,他还在和书院的栅栏“较劲儿”。

  或许,他其实并未离开过,而是在从前的乡土之上构建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诗意村庄:这里草木葱茏或者荒芜,风一场一场地刮过,鸡鸣狗吠,戴着草帽的刘亮程每天在村子里“不问劳作”地闲转,吃着村子里种的麦子磨的面,就着自己种的菜,喝着清粥与小酒,又接连完成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小说《捎话》和谈话录《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以及刚刚获奖的《本巴》。

  “可以说,在菜籽沟村,我完成了比较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捎话》就是在这个书院开始的,一天干着活抽空写的,而《本巴》写起来就更快了,这个地方给了我一个小说的空间。”刘亮程说。

  刘亮程很喜欢这个自己选作“耕读养老之地”的村庄,他说,“这里遍地都是我熟悉的东西:榆树、白杨树、杏树、沙枣树……我一出生闻到的就是沙枣花香,现在每个春天都能闻到。尽管这里离我出生的村庄有一千里远,但这些树木和树上的鸟儿是一样的,甚至刮的风都是一样的。”

正在菜园里劳作的刘亮程。刘亮程提供

  变成一群人的村庄

  在木垒书院,刘亮程时常带着客人漫步在村庄和山坡,边走边谈,不时停下来看看胡杨树,或者低下身,揪一把苜蓿或者蒲公英放在嘴里尝尝。

  刘亮程一天的时间表大概是这样的:早晨8点,鸡叫三次后,他便起来吃早餐、写作;中午2点吃饭,3点午休,睡到5点,起来干两个小时的农活。书院常有几个年轻的志愿者,多半是大学生或文学爱好者,从其他地方过来,与他一起耕读。

  年轻的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孙童翌便是慕名而来的志愿者。“获奖后,书院里人来人往,刘老师忙着接待一波又一波的客人,旁边的刘亮程文学馆里也极为热闹。”她说。

  孙童翌所说的文学馆今年6月17日在菜籽沟村正式开馆。这是集文学成就系统展现与著作文物馆藏于一体的展馆,也是新疆首家文学主题展馆。刘亮程说,将文学馆建在菜籽沟村,是对他以往创作成果的一个安顿。

  除了文学馆,木垒书院里设有文庙、藏书阁、教室、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设施,并有带后花园的精美标准间,供游客旅游学习、静养身心。7月23日,这里举办了第三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

  这项乡村文学艺术奖是于2015年由刘亮程发起、木垒县支持设立,被誉为中国最接地气的文学艺术奖。这个奖项的设立,旨在奖励对中国乡村文学、乡村音乐、乡村绘画和乡村建筑设计作出杰出贡献人士。

  刘亮程说,他刚到菜籽沟时,提出“用文学艺术的力量,加入到这个村庄的万物生长”。当时这个半空穴村庄仅有一个小商店,如今开了数十个乡村客栈,20多位艺术家入驻菜籽沟村,建起了工作室,每年有60万人进村旅游。文学艺术,确实助力了菜籽沟的旅游兴盛。

  这里从“一个人的村庄”,成为“一群人的村庄”。

[责任编辑:秦金俐 阿依排日·阿布拉]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新疆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