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新疆
新疆手鼓承载着新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历史的长河中,
它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跨越语言、文化和地域,
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点击音频收听《打起手鼓唱起歌,手鼓的声儿醉耳朵!》
“咚,达甫,咚咚,达甫……打起手鼓唱起歌,我骑着马儿翻山坡”,每个新疆人都耳熟能详的歌曲,光是看到歌词,相信你也能跟着手鼓的欢快节奏哼上几句。
前不久,2024新疆文化和旅游海外推广周参访团前往卡塔尔和阿联酋,开展大型音舞诗画《新疆是个好地方》文艺演出、新疆文化旅游专场推介会等,作为手鼓演奏家帕尔哈提·亚森以精彩的演出,让现场观众忍不住拍手叫好。
都说手鼓是新疆乐器的灵魂之一。我们采访了这位国家一级打击乐演奏家,听他聊聊他和手鼓的故事,也许你也会爱上这个新疆传统乐器。
帕尔哈提·亚森,国家一级打击乐演奏家,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乐队队长。
相较于大多数打击乐器,手鼓的结构相对简单:木制鼓框,圆而扁平,周围装有许多小铁环,表面蒙一层羊皮、牛皮或蟒皮,两端有两根固定手指的绳套,这就是手鼓的全貌。
可就是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手鼓,旋律响起,必定全场沸腾。
今年是帕尔哈提·亚森正式上台演奏手鼓的第32年,现年42岁的帕尔哈提虽出生于手鼓世家,可他的父亲深知手鼓难度之大,并不强求儿子一定要学习。
长期耳濡目染下,父亲对于手鼓的热爱和专业深深影响了帕尔哈提。
从5岁学习至今,成就了这位杰出的青年演奏家。
然而,学习之旅并非一帆风顺,节奏的把控,是手鼓的难点所在。
手鼓可以边走边打,可以边唱边打,可以边跳边打,它的演奏灵活性极强,对于演奏者的要求就更高。
一张鼓,一双手,如何配合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舞蹈、不同的团队完美演绎,如何维持双手的平衡,考量的不仅是基础功和反应能力,还有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这需要沉淀,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领悟到这点后,帕尔哈提日更不辍。
在父亲的建议下,展开了四年的舞蹈学习,同时精进手鼓演奏技艺,在世界各地的演出中时与不同打击乐家交流,在积淀中进步。
手鼓制作材料的选择也颇有讲究。
鼓皮的选择方面,牛皮、蟒皮、羊皮都是可以制作鼓面的材料,蟒皮清亮,牛皮声音沉重,但蟒皮手鼓更加耐潮,在湿润时音色宽厚。
帕尔哈提说,每到南方演出,遇到下雨天都会犯愁,鼓面受潮,影响音色,要烘干很久才能使用。
于是,再去空气较为潮湿的地方时,都会使用蟒皮手鼓。
手鼓和乐队、舞蹈的表演结合比较常见,这需要多人的搭配,各司其职,如何保持各方的平衡是关键。
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黯然无光”,因此演出形式需要不断变化。
怎么变?这就不得不再次提到手鼓的突出优势——灵活。
接受采访时,帕尔哈提现场展示了“花活”:使用不同的节拍击打出不同的节奏;坐着将手鼓立起来击打;用巧劲摇响手鼓内侧的铁环,清脆响亮,也是另一种悦耳之声;甚至还能一个人同时打五个手鼓……
手鼓的灵活,也考验每个手鼓演奏者的创新能力,就像帕尔哈提说的那样,每年都一定要有新的东西,与时俱进,与不同文化交融,这样才能对得起舞台,对得起观众。
在现代社会,新疆手鼓不再仅仅是传统音乐的伴奏乐器,更是成为了许多音乐风格的创作元素。
从摇滚、流行到民谣,都能在其中找到手鼓韵律的一席之地。
就像在父亲熏陶下成长的帕尔哈提一样,现在新疆手鼓的学习者遍布全世界,新鲜血液的不断涌入,给手鼓艺术赋予了更多年轻的色彩。
在许多传统村落中,很多手艺人仍然坚守着传统的制作技艺,他们选用优质的木材和皮革,精心打磨每一个部件,确保手鼓的音质和外观达到最佳。
同时,还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演奏技巧和鼓点传授给年轻一代。
为保护和传承新疆手鼓这一技艺,许多学校和机构都开设了新疆手鼓课程,各类文化活动和演出为手鼓演奏者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新疆手鼓承载着新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跨越语言、文化和地域,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这,就是手鼓,是新疆音乐的动人魅力。
(文章来源:新疆是个好地方 部分图片来源:Parhat帕尔哈提、未知莫识、图说新疆沈桥、石榴云/新疆日报)
主播:凌文
资深播音员、中国演出家协会会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