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已读乱回,最受伤的是谁?
2024-04-10 22:30:01 石榴云/新疆日报综合
夜晚的声音

在社交关系中保持距离,并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彼此尊重。

点击音频收听

《已读乱回,最受伤的是谁?》


  前不久,一对爷孙之间“驴唇不对马嘴”的对话火了。短视频博主@渣渣辉躺在病床上,和爷爷的对话:

  渣渣辉:“爷爷,我好像中招了。”

  爷爷说:“啥,种枣嘞?”

  渣渣辉再次用沙哑的嗓子说:“我嗓子难受。”

  爷爷平静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不懂什么是羊什么是狗?”

  网友们不禁调侃,在爷爷身上体会到了“胡说八道”的快乐。

  去年过年期间,这种”已读乱回“的沟通方式也开始年轻人中流传开来。


“糊弄学”的升级——已读乱回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已读乱回”是糊弄学的升级版,对亲戚的“连环十八问”有奇效。亲戚问啥都不要紧,用最简洁的回答搪塞过去是重点。

  “准备什么时候结婚?——听你的。”

  “什么时候要孩子?——晚上吧,中午也行。”

  “学习成绩咋样?”——学无止境。”

  “有对象吗?——有一些。”

  基础版已读乱回的精髓,在于既能和亲戚之间划定边界,又能不得罪人。

  如果说,这类应付回答只是基本操作,那么2.0版本的“已读乱回”,主打一个烧掉在场所有长辈的CPU。比如说,面对打着催婚名义来刨根问底没完没了的三姑六婆;有选择背歌词的,不仅朗朗上口,又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在字正腔圆的朗诵下,谁能听出来这是《香水有毒》呢?


已读乱回一个月社交内耗更重了?


  打遍亲戚无敌手,但出了门,碰到陌生人突如其来的热情,也会让我们有一些不适。碍于礼貌又困于陌生,这时候,“胡说八道”将成为一种体面的回复。

  在处理陌生人社交这一方面,博主@辉辉呀 已经驾轻就熟,她有一套面对各种无效社交的话术。遇到陌生男人搭讪,她:“离婚带俩娃。”看到Tony办卡,她:“不好意思,我秃了,这是假发。”她发现,人设能帮她省去80%生活中的无用社交烦恼。自从学会了这几招,她的生活清静多了,甚至还收获了一些快乐。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深受“已读乱回”的伤害:更有甚者,因为“张口就来”导致自己陷入了更大的麻烦。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在购买出国保险时,面对对方“半是讥讽”的搭话胡言自己是“校董女儿,免试入校”。结果被对方当成了“大客户”,被推销了更贵的保险产品。


人际关系健康的社交距离是多远?

  

  说到底,许多年轻人的“已读乱回”是为了守护社交中的个人空间。试图用风趣幽默的话语,提示对方行为已经越界。可事实上,“胡说八道”更像是一种被迫之举的修饰版,并不能真正解决沟通问题。还容易被冠上“低素质”“没礼貌”等标签。

  其实我们面对的许多人际关系问题,根源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不清。《相处的艺术》一书将“边界感”解释为,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定,它不像身体的边界,更多是保护人们心理上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虽然每个人对“舒适”的定义不同,但至少我们得做到不越“界”。

  在《好的关系,需要刚刚好的距离》一书中,作者把所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最佳距离分成以下四种:亲密距离区:0CM-46CM 这是产生分享爱意、互相安慰、给予保护等行为的距离 适合家人、情侣之间。

  一个人距离区:46CM-1.2M。主要通过对话来沟通,有适度亲密感的同时,也需要维持某种形式的礼仪,适合朋友之间。

  社交距离区:1.2M-3.6M。大多数情况下不允许提及私人问题或肢体接触需要遵守适当的规矩,适合同事之间

  公众距离区:3.6M-7.5M。需要夸张的声音和非语言交流手段,如手势和姿势,适合老师与学生,或讲师与听众之间。

  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交关系中保持距离,并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彼此尊重。毕竟,朋友之间的理想状态是相互温暖而不相欠,亲人之间的理想状态是相互扶持而不束缚。

  书中还提到,人们更喜欢那些明确而郑重地说“不”的人。不会推绝别人而持续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的人,会让对方怀疑你是任何要求都能答应的“软柿子”。然而,如果是一个善于拒绝的,一旦他答应帮忙,你会觉得他是真心诚意的,并且心怀感谢。

  所以,面对沟通的时候,希望我们都能更大胆,更从容一些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有彼此尊重、真实表达,令人匪夷所思的“胡说八道”话术和被迫“发疯”才会真正离开我们的生活。(来源:中国青年报)

主播:闵瑞娜

鄯善县播音朗读爱好者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秦金俐]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