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关系中保持距离,并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彼此尊重。
点击音频收听
《已读乱回,最受伤的是谁?》
前不久,一对爷孙之间“驴唇不对马嘴”的对话火了。短视频博主@渣渣辉躺在病床上,和爷爷的对话:
渣渣辉:“爷爷,我好像中招了。”
爷爷说:“啥,种枣嘞?”
渣渣辉再次用沙哑的嗓子说:“我嗓子难受。”
爷爷平静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不懂什么是羊什么是狗?”
网友们不禁调侃,在爷爷身上体会到了“胡说八道”的快乐。
去年过年期间,这种”已读乱回“的沟通方式也开始年轻人中流传开来。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已读乱回”是糊弄学的升级版,对亲戚的“连环十八问”有奇效。亲戚问啥都不要紧,用最简洁的回答搪塞过去是重点。
“准备什么时候结婚?——听你的。”
“什么时候要孩子?——晚上吧,中午也行。”
“学习成绩咋样?”——学无止境。”
“有对象吗?——有一些。”
基础版已读乱回的精髓,在于既能和亲戚之间划定边界,又能不得罪人。
如果说,这类应付回答只是基本操作,那么2.0版本的“已读乱回”,主打一个烧掉在场所有长辈的CPU。比如说,面对打着催婚名义来刨根问底没完没了的三姑六婆;有选择背歌词的,不仅朗朗上口,又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在字正腔圆的朗诵下,谁能听出来这是《香水有毒》呢?
打遍亲戚无敌手,但出了门,碰到陌生人突如其来的热情,也会让我们有一些不适。碍于礼貌又困于陌生,这时候,“胡说八道”将成为一种体面的回复。
在处理陌生人社交这一方面,博主@辉辉呀 已经驾轻就熟,她有一套面对各种无效社交的话术。遇到陌生男人搭讪,她:“离婚带俩娃。”看到Tony办卡,她:“不好意思,我秃了,这是假发。”她发现,人设能帮她省去80%生活中的无用社交烦恼。自从学会了这几招,她的生活清静多了,甚至还收获了一些快乐。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深受“已读乱回”的伤害:更有甚者,因为“张口就来”导致自己陷入了更大的麻烦。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在购买出国保险时,面对对方“半是讥讽”的搭话胡言自己是“校董女儿,免试入校”。结果被对方当成了“大客户”,被推销了更贵的保险产品。
说到底,许多年轻人的“已读乱回”是为了守护社交中的个人空间。试图用风趣幽默的话语,提示对方行为已经越界。可事实上,“胡说八道”更像是一种被迫之举的修饰版,并不能真正解决沟通问题。还容易被冠上“低素质”“没礼貌”等标签。
其实我们面对的许多人际关系问题,根源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不清。《相处的艺术》一书将“边界感”解释为,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定,它不像身体的边界,更多是保护人们心理上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虽然每个人对“舒适”的定义不同,但至少我们得做到不越“界”。
在《好的关系,需要刚刚好的距离》一书中,作者把所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最佳距离分成以下四种:亲密距离区:0CM-46CM 这是产生分享爱意、互相安慰、给予保护等行为的距离 适合家人、情侣之间。
一个人距离区:46CM-1.2M。主要通过对话来沟通,有适度亲密感的同时,也需要维持某种形式的礼仪,适合朋友之间。
社交距离区:1.2M-3.6M。大多数情况下不允许提及私人问题或肢体接触需要遵守适当的规矩,适合同事之间
公众距离区:3.6M-7.5M。需要夸张的声音和非语言交流手段,如手势和姿势,适合老师与学生,或讲师与听众之间。
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交关系中保持距离,并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彼此尊重。毕竟,朋友之间的理想状态是相互温暖而不相欠,亲人之间的理想状态是相互扶持而不束缚。
书中还提到,人们更喜欢那些明确而郑重地说“不”的人。不会推绝别人而持续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的人,会让对方怀疑你是任何要求都能答应的“软柿子”。然而,如果是一个善于拒绝的,一旦他答应帮忙,你会觉得他是真心诚意的,并且心怀感谢。
所以,面对沟通的时候,希望我们都能更大胆,更从容一些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有彼此尊重、真实表达,令人匪夷所思的“胡说八道”话术和被迫“发疯”才会真正离开我们的生活。(来源:中国青年报)
鄯善县播音朗读爱好者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