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语境中,广播剧焕发出灼灼生机。根据网络作家奕辰辰的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广播剧《慷慨天山》,通过独具特色的声音符码,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统一在不畏艰难、屯垦戍边的精神要义之下。该剧主要讲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就地转业,放下钢枪,拿起锄头,克服重重苦难,将荒漠变良田,戈壁变绿洲的感人故事。该剧通过刻画以刘振华为代表的英雄群像,将充满血肉的个体叙事与宏阔的时代叙事有机结合,讴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坚强勇毅、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面对艰难险阻的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该剧通过生动的人物对话和富含冲突的情节设置充分调动听众丰富的听觉想象,激发听众对剧中人物的情感共鸣。
广播剧被形象地称为“用耳朵听的戏”,声音是广播剧内容呈现的唯一媒介。声音构筑了听众的听觉想象,听众通过广播剧传输的声音进行自我编码,通过听觉想象构筑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广播剧《慷慨天山》中,开篇就以刘振华和李处长的对话制造情节冲突进而引出接下来的内容。剧中围绕主要人物刘振华构筑的几次矛盾冲突都成为结构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故事开篇,习惯一线作战的连长刘振华不能接受到后勤部队筹备庆功会的工作安排,而与李处长发生激烈冲突,这成为之后召开庆功会的引子。庆功会上刘振华不能理解组织作出开展农业生产的决定,而与司令员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为之后的情节埋下伏笔,另一方面将主要人物思想成长的过程通过人物之间的冲突对话展现出来。
在《慷慨天山》中,创作者不仅刻意制造人与人的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更着力突出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通过人地矛盾来凸显英雄人物品格。剧中大量的旁白交代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环境成为侧面烘托人物的重要因素。比如在第四集《沙梁子挖地窝子》中,旁白描述了战士们生产的环境“广袤的戈壁滩还没有脱去银装,仍旧是滴水成冰,举目四望只有苍茫的红柳和凌乱的梭梭在风雪中摇曳着”“寒流虽走,风却不停,烈日、霜冻、寒风,盘亘在戈壁滩上,唯有刘振华和身后的战士呼吸与之抗衡。”环境的恶,突出了战士们的顽强,人地冲突不仅烘托了人物面对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更引起听众对人物境遇的担忧,不断调动听众的注意力,激发听众的收听兴趣。
《慷慨天山》通过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剧中人物性格鲜明,极具辨识度。刘振华的坚强勇敢,李处长的谦和,张团长的智慧和刘明霞的直爽,都通过人物对话跃然纸上。在广播剧中,人物对话除了呈现剧情内容,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慷慨天山》中贴合人物身份的对话设计传神地塑造了人物性格。例如在第三集《寒夜行军》中,刘振华对上级关于部队就地转业生产的决定心生疑惑,直接对司令员表达了对这一决定的不解,剧中这样描述,刘振华对司令员说“报告,额有问题,主席让额们放下战斗的武器,拿起生产的武器,这句话额没明白”,司令员回答道“对于战士而言对付敌人的武器就是刺刀和钢枪,生产的武器就是镰刀和锄头,放下刺刀拿起镰刀,放下钢枪拿起锄头,就这么简单。”“司令员,额不会用镰刀锄头,额只会放枪拼刺刀,该咋办?”简单的人物对话将刘振华心直口快的性格勾勒出来,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表达更增加人物的灵动感。“用镰刀割麦子都不如用刺刀杀敌人顺溜”“当兵的放哈枪,那还叫军人吗?”通过人物对话形塑的刘振华这一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有血有肉,既有英雄气概又充满烟火气息,避免了正面人物“高大全”的刻板塑造,作为“刺头”的刘振华在接受张团长思想教育之后,提高了觉悟,转变了思想,他积极带领战士们开荒地、修水渠、战野狼,抓叛匪,从战斗英雄成功转变为生产英雄。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不同于影视可以通过画面进行空间展示,其空间叙事完全借助声音来完成。广播剧中空间环境往往作为“无生命的角色”,与剧中人物建立起内在的关联,形成一种与人物或和谐或冲突的张力。空间环境氛围是表现人物性格、渲染人物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慷慨天山》的叙事空间涉及礼堂、办公室、沙漠、冰峰、戈壁等多个场域。剧中除了通过旁白交代空间场景之外,还有意通过声音对不同空间进行有层次的区分。例如为了增强听觉叙述效果通过声音模拟,真实还原不同空间中的声音,营造现场感,增强听众收听的沉浸感。以人物对话为例,办公室的人物对话声音更加清晰响亮,而在礼堂中人物讲话声更为空旷略带回声。为了突出不同场景的艺术感染力,剧中运用大量特殊环境声和独具匠心的虚拟声来打造独特的听觉艺术空间。例如发生在不同场景中的风声、雨声和人物行动中对话略带的喘息声等。这些逼真的声音与旁白形成互文听觉叙述效果,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例如第二十二集《风雪夜》中加入风雪呼啸的环境声音,听众会在脑海中形成相关的叙述场景,呼呼的风雪声渲染了恶劣寒冷的气氛,将听众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增强听众的代入感。第五集《垦区敌情》与叛匪交火的片段中增加急促的枪声,营造激烈紧张的作战气氛。除此之外,创作者还有意通过背景音的缓急来烘托气氛。例如战野狼时,为了突出当时处境的危险,有意通过急促的背景音,强化紧张的节奏感。而在叙述生活场景和爱情场景的片段中背景音则相对舒缓放松。在声音渲染下,听众可以肆意展开想象,体悟生动的故事叙述魅力和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慷慨天山》作为当代优秀广播剧的典型,着重在生动的听觉叙事中赋予审美的精神内核,从感人至深的故事中生发出引领时代前进的价值导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在新的历史时期,响应党的号召,服从组织的安排,就地转业,不畏艰难将荒漠变良田,戈壁变绿洲。剧中体现的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任劳任怨的精神要义通过巧妙的声音叙述呈现给听众。首先充分利用人物独白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升华主题。独白是在特定场景中人物针对某一事件表达的直观感受。《慷慨天山》中创作者多次通过人物独白直抒胸臆,呈现故事精神要义,升华作品的主题。“对于战士而言,战斗的武器就是刺刀和钢枪!生产的武器就是镰刀和锄头!放下刺刀,拿起镰刀,放下钢枪,拿起锄头”,“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相信,只要咱们人民战士充满爱国热情,拥有劳动创造一切的信心,就可以把荒漠变为良田,戈壁变为绿洲”“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取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剧中多次通过人物独白表现了我解放军驻疆部队坚决服从党的领导,为巩固新疆和平、保卫人民和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决心和勇气。
《慷慨天山》中刻意塑造富有新疆特色的红柳、梭梭、地窝子、爬犁、坎土曼等各种“声音景观”唤起听众的好奇心,形成独具特色的听觉奇观叙述。在第四集《沙梁子挖地窝子》中通过旁白描述地窝子的形貌,“现在地面上平平整整地挖下去个方形的土坑,然后用红柳和梭梭的细枝粗枝分别做成檩子和椽子。最后在上面铺上芨芨草,化了些雪水和泥压在芨芨草上,形成一层厚厚的草泥,便是地窝子的屋顶。”作为新疆独有的景观符号,地窝子成为新疆特定年代历史叙述的重要载体。“地窝子好,地窝子强,地窝子冬暖夏又凉,瞧着一片戈壁滩,谁知脚下是营房。”围绕地窝子的顺口溜则突显出人民解放军在恶劣的环境面前体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慷慨天山》作为网络小说改编广播剧的典型,成功实现了文学艺术与声音艺术的破圈融合。网络小说丰富的故事意涵通过别具一格的声音载体形成别样的听觉叙述效果。该剧紧扣时代脉搏,通过声音书写特殊时代风貌,记录真实感人的人民生活,体现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相信在时代精神引领下,未来会有更多网络小说改编精品问世,成为多渠道、多形式、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的重要载体和新生力量。(作者:张艳,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更多相关报道,请点击图片进行阅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