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艺术节 | 一斗青稞如何生出四代情
2024-05-01 17:31:47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困苦之中的一斗青稞,比千金还要重。我们不是要展现苦难本身,而是以苦难中一段反映人性之善良和感恩的故事,去呈现人们战胜困难、共同追寻美好生活的精神品质。”《一斗青稞四代情》导演刘能一在该剧完成第二届新疆文化艺术节首场演出后说。

  5月1日下午,乌鲁木齐剧院的后台依然忙碌,演职人员开始准备当天的演出。前一天的首演,观众反响很好,大家对之后的演出有了更强信心。

U020240501553054771055

《一斗青稞四代情》里客栈店主讲述民族团结的老故事。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这部由新疆艺术剧院、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委宣传部联合创排的歌舞剧,以哈密市流传许久的“一斗青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张盼贵和努尔哈森两家人延续近百年的手足情深,他们及其后代身上呈现出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守望相助、风雨同舟的传统美德。

  刘能一在观众席上再一次查看舞台上“一斗青稞客栈”的陈设,“现实中没有这个客栈,这是我们的一个设想地点,它的原型就是大大小小的民族团结大院,里面充满着各民族群众友爱和谐、互帮互助的浓浓情谊。而这里,也是我们讲故事的起点。”

  1929年的寒冬,同在巴里坤一个村子生活的努尔哈森和张盼贵都过着拮据的日子。当努尔哈森遇到家里揭不开锅的状况时,同样窘困的张盼贵把家里仅存的一点儿青稞分给他们一斗,救了他们全家的命。

  “那斗里的青稞不仅是续命的食物,更是两家人日后坚固情感的基石。”刘能一说,努尔哈森和张盼贵成了兄弟,教育子女们将彼此视为兄弟姐妹。

IMG_20240428_211919

《一斗青稞四代情》里窘困的农户把粮食看得比命重。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新中国成立后,张盼贵家分到了土地,但没有下地耕作的牛,努尔哈森马上把自家的一头牛送来应急;努尔哈森的妻子患病,年过八旬的张盼贵和妻子,一人赶车送诊,一人在家做饭,一直照顾,直到她康复。

  后来努尔哈森的儿子索勒塔汗和张盼贵的儿子张吉祥成了兄弟,再到下一代,木塔力普和张建新也在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携手前行。

  “很多观众都被剧中‘青稞’所承载的厚重含义感动,它是粮食,但此处更是生命的象征。‘青稞’是生长在高寒地带的植物,面对严苛的生存环境,却展现出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它的精神特质就和我们剧中的主人公一样。”刘能一说,兄弟结拜时,要各抓一把青稞放在斗中,那一刻是非常庄严的,不但观众感动了,身经百炼的演员也都落泪了。

  呈现在舞台上的一切,在编创团队心里都是对采风经历的再现。一进牧民家里,就会被招呼着坐下,然后热腾腾的奶茶、大块的羊肉、炸好的油饼都端上来,不管彼此熟不熟,是不是初次见面,来的都是客。

  “还想再去一次,好像很多新鲜的东西还没看够,没体验够。”创排《一斗青稞四代情》的过程,让这部剧的舞美设计崔敬一成了巴里坤的粉丝。

U020240501553433758159

《一斗青稞四代情》里年轻一代用自己的方式宣传和建设家乡。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在舞美设计过程中,崔敬一和团队在巴里坤及其周边地带,走访世代居住在此的百姓家庭、体验牧区生活、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深入了解“一斗青稞”故事发生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我们的演出舞台是半沉浸式的,与观众十分接近,桌椅、吧台、地毯、摆件、生活用具等都是当地百姓常用的物件,在舞台背景上投射了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哈萨克族毡绣与布绣的代表纹样,一下子就引来观众的亲近感。”崔敬一说,这些设计元素都是舞美团队从百姓家里收集到的。

  浓浓的烟火气、满满的人情味,是观众对这部剧的评价。来新疆旅游的朱念华被乌鲁木齐的朋友带来看这部剧,对巴里坤产生了向往,“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感人的故事也是巴里坤的宣传资源,就像剧里年轻人通过旅游直播展示巴里坤的效果一样。好的文艺作品一定是外界认识真实新疆的重要渠道。”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秦金俐]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