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相约文化场馆 共享美好生活
2024-05-02 16:51:26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与家人结伴“打卡”博物馆,感受古韵新风;在美术馆里看展览,接受艺术熏陶;参加研学活动,锻炼动手能力……“五一”假期,天山南北各大文化场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参与度与体验感拉满,点亮了人们的假日生活。

  5月1日上午,新疆博物馆一楼大厅内,几个自助语音导览机前,租借和归还设备的观众排起了队,来自广州的游客汪莹也在其中,“来新疆旅游第一站就是博物馆,这里文物众多,很有代表性。我在展厅里看到古代女子用的眉石和眉笔、唐代仕女俑的华美服装。虽然这些文物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从古至今,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不变的。”

5月1日,新疆博物馆,游客们在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前驻足拍照。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摄

  “伏羲女娲图”“彩绘天王踏鬼木俑”……“新疆历史文物展”展厅里,人头攒动,游客们在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前驻足、拍照。来自昌吉市第一中学的学生买福硕和姐姐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展柜前仔细欣赏,“这件文物特别精美,上面有凤凰、麒麟、鸾鸟、白虎等形象,展柜旁还播放着对这件国宝的全方位释读,真是受益匪浅。”

  “逛博物馆已成为假日新时尚。假期第一天,我们接待观众超过一万人次。”新疆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张蕾说,为了丰富青少年的假期生活,该馆还推出了“袍衫儒风·汉服折纸”“玩转科学·制作全息投影”“传承非遗文化·拱桥制作”“国粹润童心·京剧脸谱制作”等系列社教活动,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参观完新疆博物馆,汪莹的下一站是新疆美术馆。新疆美术馆正在展出“无镜之光——第二届新疆文化艺术节数字动漫特展”“壁上·壁下——龟兹石窟艺术的因缘与回响”“和生共长——新疆设计师在地文化创作特展”等10个不同形式的展览,多维度展现新疆文化艺术的多元与创新,满足像汪莹这样热爱艺术的观众。

喀什地区博物馆,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寻找与劳动有关的文物。地丽娜尔·艾克拜尔供图

  当天上午,新疆美术馆负一层,热闹非凡,人们席地而坐,将纸杯、各式各样玻璃瓶、饮料瓶等废旧器皿通过手绘形式装饰瓶身,将旧物变身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新疆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杨帆说,“五一”假期,该馆推出“劳动创造艺术生活——瓶瓶罐罐的艺术之旅”“橡皮刻章”等6场丰富有趣的艺术体验活动,让大家用双手体验创造的快乐和节日的喜庆氛围。

  “文博热”持续火爆,为满足更多观众的观展需求,新疆各地博物馆从实际需求出发,纷纷推出免费讲解、延时闭馆、社教活动等举措,丰富假期新场景。

5月1日,人们在美术馆参加“劳动创造艺术生活——瓶瓶罐罐的艺术之旅”活动。杨帆供图

  了解“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在博物馆寻找与“劳动”相关的展品、制作手抄报……5月1日,喀什地区博物馆开展的“文物传承劳动之美”社教活动,吸引不少青少年参与。“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找到了木犁、铁犁、石磨盘、石磨棒等和劳动有关的文物,了解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参加活动后,喀什市浩罕乡中心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学生沙拉依丁·居麦说。

  “此次社教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体会到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喀什地区博物馆助理馆员地丽娜尔·艾克拜尔说,该馆将不断推出形式丰富、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社教活动,让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感受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新疆作家毕然为莎车县荒地镇阔纳巴扎村50余名中小学生开展线上读书分享活动。毕然供图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以非遗扎染为主题,开展“悟劳动之美,享劳动之乐”社教活动,让孩子们动手制作扎染作品;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开展“辨识五谷小课堂”,并结合通天洞遗址出土的碳化麦粒,讲述小麦在历史中的传播足迹;阿克苏地区博物馆开展了“章服之美 汉服折纸”研学活动,带领青少年了解中华服饰文化,感受中华礼仪之邦的魅力。

  除了内涵丰富的线下活动,精彩的线上文化活动通过网络抵达偏远乡村,让人们共享文化馨香。5月1日,新疆作家毕然与莎车县荒地镇阔纳巴扎村50余名中小学生通过视频,分享了“我们美丽的家乡——荐读《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古村》”的讲座,通过图文并茂和视频交流的形式,为大家呈现了三山两盆间丝绸之路上新疆古村落的文化风貌及创作背后的故事,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阿依排日·阿布拉]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