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你知道养蚕缫丝技术是如何传到新疆的吗?
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千年前,于阗原本并没有桑蚕,听说东方大国有桑蚕,于是,派出使臣前往相求。然而,当时,东方大国发布命令,蚕种不得出境。于阗王只好想出一个迂回办法,派人送去大礼,请求与东方大国联姻。得到允许后,于阗王在派使者迎亲时,告诉使者:“你等一定要告诉公主,我们这里没有蚕桑种子。如果公主以后想穿绸服,就请她把蚕桑种子带来吧。”公主听到这话,便悄悄把蚕种藏在自己的帽子里。到了边关,军士搜遍了所有人的身上,只有公主的帽子不敢搜查,蚕种就这样被带到了于阗。
陈列于新疆博物馆的传丝公主木板画。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这一故事是否真实存在?1900年英国人斯坦因对和田策勒县的丹丹乌里克遗址进行盗挖时,发掘并带走了一批精美的木板画。其中,有一件唐代“传丝公主木板画”经学者分析研究,认定其描绘的应该就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蚕种西传”故事。
这幅木板画目前收藏于大英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和田地区博物馆展示的均为该文物的高清图片。木板画长46厘米,宽12厘米。画面中央绘着一位盛装贵妇,她头戴高冕,身旁有两位侍女。其中,一位侍女用手指着贵妇的帽子,另一位似乎在纺线,贵妇身前是一个装满蚕茧的大筐,身后则是一架木制纺车。“整个画面表现的就是东国公主将蚕种藏在高冠中带出,并且把植桑养蚕以及纺织丝绸的技术传到西域的故事。”新疆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据和田地区博物馆馆长张化杰介绍,和田古称“于阗”,地处古丝绸之路南道,曾经是连接中原与中亚、西亚等地的重要通道。“结合尼雅遗址和唐代库木拉巴特佛寺遗址出土的蚕茧,以及热瓦克佛寺遗址北发现的唐代于阗文租赁桑树文书研究分析,中原的养蚕缫丝技艺在公元3世纪前后就已经传到西域,并且成为于阗人生活中的部分内容。”张化杰说,蚕丝传入于阗,又历经数百年发展,便有了艾德莱斯。
艾德莱斯意为“扎染”,它是喀什、和田古代居民吸收中原丝绸织造技艺后,创造出的新技法。扎染是丝绸上色的关键,中原的传统工艺是先纺织后染色,艾德莱斯则是采用先染色后纺织的工序,使其图案轮廓形成自然光晕,不同颜色交织错落,极具层次美感。
数百年来,艾德莱斯不仅流行于西域,还销往中原,如今已走出新疆,走上国际舞台。它在与各种服饰文化碰撞、融合中,焕发着勃勃生机。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