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新疆
圆圆的,沾满了芝麻,焦黄酥脆
把麦子原有的深沉滋味完美传达出来
点击音频收听《馕饼香》
文/林仑
离开挥洒青春十余载的新疆,回到家乡已20年了。尽管工作忙碌紧张,但每当空出一点闲暇时间,嗅觉间就似乎悠悠地飘来新疆的馕香味儿,那特别的食物,常引领我的思绪,返回时光里的戈壁滩。
嗅觉于人是神奇的感官,它可以越过时间的丘壑,飞过岁月的深林,让人从平常日子里,品味超然物外的另类感受。就像馕饼香让我反刍在新疆的日日夜夜,回想记忆中的雪山草甸,戈壁荒漠间的麦地,和那些在特异地域及别样气候里生长的庄稼。
那时,我生活工作的地方是天山以南的库尔勒市。孔雀河穿城而过,清冽甘甜的河水滋养着两岸,也滋养了来自天南地北人们的文化修养。
孔雀河是罕见的无支流水系,它从博斯腾湖西部溢出,后经铁门关市、库尔勒市和尉犁县,最终注入罗布泊。孔雀河是库尔勒市的最美的风景,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饮马河,传说东汉时班超曾饮马于此,故得名。
每当七月麦熟,我与三五个同事在周末相约,来到河对岸的麦田里。麦芒闪烁,绸缎般在眼前起伏荡漾,那些金黄的日子里,每一株麦秆都挺起丰收的喜悦,颗粒饱满,抚慰着农人养命的期望。
鸟雀叽叽喳喳,翅膀划出道道金光,一群一群落进麦田,又呼一声飞起,把歌声洒进麦地那边的胡杨林中。
远处是空旷的灰色戈壁荒野,近前是金灿灿的大田麦浪,两地形成迥然不同的生态景观,令人心潮澎湃。这边的麦田很典雅,任边陲的风在秸秆间玩耍嬉戏。一穗穗麦子,在阳光、土地和农人的呵护中熟透了。当麦粒可以在牙缝间发出“咯嘣”的响声,麦粉的香气便开始在田野间四溢。
就是这样的麦粉,做出了新疆的馕。
记得我初到库尔勒那天,正好是古尔邦节。当时的人民商场(现在的人民广场)前,身着鲜艳夺目民族服饰的群众正载歌载舞。冬不拉欢快的乐声,惊得街道两旁香梨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飞来掠去。姑娘们长长的发辫,花儿一样飞舞的裙裾;男子们的长筒靴和花帽,灵动地跟着节奏旋转;小巴郎忽闪着黑色大眼眸,头摇得拨浪鼓似的,学着大人们跳舞……那近似狂欢的场面让初来乍到的我目不暇接,完全看呆了。
商场旁边的小吃市场里,各种瓜果吸引了成群的蜜蜂围着摊位嗡嗡直叫。米肠子的酸辣香气,袅袅娜娜升起;更美味的还数刚出馕坑、散发着香甜味的馕饼。圆圆的,沾满了芝麻,焦黄酥脆,把麦子原有的深沉滋味完美传达出来。咀嚼中,人仿佛已是新疆的一穗麦了。
制作馕饼不但要掌握好火候,更重要的是,用红柳树干做燃料,才能使麦粉散发出极致的香气。馕坑,外围是用泥巴糊起来的,肚子大口小,有些像我们家乡用来烤烧饼的“大老翁”。在馕坑底,拢一堆红柳树干,燃烧后像发红的碳,却不起火焰和烟雾。打馕的大叔将馕饼快速伸进坑口,贴在坑内的壁上,在红柳树干温和地烘烤下,慢慢变熟、变香……
就这样,馕与红柳,在别致的土馕坑内相互作用,成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
离开新疆已20多年,可馕饼的香味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嗅觉间,或飞入梦中,使我的思念如同大漠戈壁上空的云彩,日日夜夜守候着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和一穗麦子。
主播:艾丽菲热
新疆文化艺术研究会朗诵艺术学会会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