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新疆
这一次,
我们跟随游牧民族的脚步,
一起在乌鲁木齐“转个场”。
点击音频收听
《在乌鲁木齐的夏牧场,赴一场浪漫》
一个午觉醒来,窗外热浪一阵接一阵,刚过去的周末,夏天正热烈上演。
此时,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伊犁河谷和阿尔泰山脉里,已有百万牲畜从春秋牧场,转向高山夏牧场,开始新一轮的“逐水草而居”。
每年 6 月,哈萨克族牧民就像候鸟一样,浩浩荡荡地从“冬窝子”向夏季牧场迁徙,来到凉爽湿润的山地。
在 9 月天气变冷之前,牧民再将马牛羊从夏季牧场转回气候较为暖和的冬季牧场,让它们安全度过漫长的冬季。
这样的传统游牧生活已经延续了近 3000 多年,迁徙的路途几十至百余公里,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演绎哈萨克民族生生不息的传奇。
正如哈萨克族诗人唐加勒克说的那样:“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萨克人,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转场中谱写,哈萨克人的繁荣就是在迁居中诞生。”
这一次,我们跟随游牧民族的脚步,一起在乌鲁木齐“转个场”。
进山 在夏牧场里撒个欢儿
追剧过后的一个月,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文秀祖孙三人跟随巴太一家转场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让我也开始向往游牧生活。
幸运的是,我们在夏牧场遇到了青年艺术家、设计师 Sholpan。她曾为《我的阿勒泰》电视剧剧组提供服装收藏以及在北疆、哈萨克本土文化语境内的服饰搭配建议。
Sholpan和她收藏的银饰
下午五点,山里太阳正盛时,Sholpan 和哈萨克族朋友扎扎开始装点自己的半扎毡房。
哈萨克族长袍、银饰、马鞭、各色线轴,Sholpan 将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都一一排开展示,每一件她都如数家珍。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我的阿勒泰》剧中张凤侠饰演者马伊琍穿过的哈萨克族服装,有不少朋友奔着这件衣服而来。
我租借了两件低调但特别的,和朋友一起试穿。
距今 120 年的绿色袍子,从乌兹别克斯坦流转至英国,兜兜转转来到 Sholpan 囊中。
Sholpan(右)和朋友扎扎
手工丝绸布有限的幅宽让这件袍子有了特殊的拼接感,初看平平无奇,走动起来好似阳光照射的湖面,波光粼粼,动感十足。
内里的印花面则是沙俄时期纺织厂的产物,一件衣服同时汇聚了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的工艺,身处山间,体会到的是时空交错之感。
与绿袍子的历史厚重感不同,蓝袍更“年轻”一些。
2022 年, Sholpan 从乌兹别克斯坦收入这件美衣。精细的棉丝混纺工艺,巧妙的红蓝撞色搭配,让整件衣服更显俏皮轻盈,触感也更细腻。
在山间的镜子、毡房前拍照,呼吸纯粹的空气,至此,我们算是初步体验了夏牧场里的生活。
安扎 夏牧场里还能怎么玩
转场至夏季牧场后,哈萨克族牧民一般会选择“一方宝地”,全家齐动手,搭建毡房,安置好临时小家中的一切,再去照顾“家人们”——给羊剪羊毛,让小羊凉快地迎接夏天。
等阵阵奶茶香气飘出时,这一大家子就算真正落脚了。
图源:新锐艺术中心
哈萨克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就体现在一年四季的转场生活中,身处城市中的我们,去哪里感受游牧文化?
一脚油门,开到四面环山、中间大片草原的石人子沟,这里也为你准备了别样的“安扎”体验项目。
图源:新锐艺术中心
虽说不能像牧民一样烧柴生火,但肚子也不能空着。分享一个进阶式玩法,上山时不用带餐食炊具,也能吃得尽兴。
在山下胖丁农家乐里,点上几样新疆特色菜,边赏山景边等美味。
土鸡炖炒的大盘鸡,没有过多佐料,吃到的都是新鲜的家常味。店家手工制作的夹沙丸子,个大饱满,沾上汤汁和香菜碎,这一口下去的满足,是我推荐你一定要试的。
让人欲罢不能的爆炒牛肚,Q 弹有嚼劲,夹上煸炒过的本地辣皮子,再来一口冰镇过的阿比德柠檬薄荷气泡水,“嗤”的一声,开启山间独一份的美味体验。
到达夏季牧场整理好行装、餐食补给完后,哈萨克族妇女会做一些手工刺绣工作,缝补衣帽的磨损处,制作新的御寒物件,为下一次启程做准备。
手边,是随手可触的游牧风格鞋子、包包、丝巾,它们被大方地展示在山间草地;脚下,是花色各异的哈萨克族手工毡毯。
远处,牛羊和骏马或悠闲吃草,或尽情驰骋。
此刻置身于夏牧场,身心感受到的是顺利安扎过后的踏实感。
狂欢 感受夏牧场里的有趣
转场安扎过后的哈萨克族牧民,会开启一段短暂的安定生活。挤奶、赶羊、一家人围在一起欢歌载舞,用自己的方式为游牧生活增添乐趣。
草原的生活并不会随着日落而落幕,傍晚微风徐徐,恰是在毡房外活动的好时间。
天色渐暗,观影幕布和台子搭好,不少观众相继而来,徒步完的游客边欣赏展览边等待电影,骑在马上回家的哈萨克族大叔也期待地向我们招手说:“我回家一趟,等电影快开始我就来看!”
晚上 22:30,露天电影准时开播。熟悉的场景和语言让在场的观众发出阵阵呼声,把我们带到了哈萨克族的转场之路上。
电影结束,我们也完成了一次盛大的转场。
从下午时分进山,与牧民和游牧文化爱好者们一起说话、相处,近距离感受和体验安扎生活,再到安顿过后的享受美食与电影,任由时间流逝,直至深夜。
看电影时和 Sholpan 聊到她对于游牧文化的想法,她告诉我,在她看来游牧民族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多面的。
他们不会被困在某个专职岗位,可以放牧、可以给牛羊挤奶、还可以搭建毡房,这些多元全能的工作,让他们的角色更加立体和全面,这也和她对生活和创作的环境要求不谋而合。
在 Sholpan 心中,与大自然一起更能让她找回状态,你呢?愿你们也能在日落后的山中,找到更立体、丰满的自己。(文/半半 图/饺子、半半、活动主办方提供)
新疆文化艺术研究会朗诵艺术学会会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