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素来讲究华服之美的古人日常怎样穿着?喀什地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或许能给出答案。
这件棉袍采集于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克孜勒阿瓦提乡,是宋元时期的织物,以青色绢为面,黄色棉布为里,通袖长2.85米,袍长1.25米,开襟交领,窄长袖掐腰宽摆;前襟、领口、袖口和下摆边缘镶嵌缂丝装饰,部分缂丝花纹饰金线,是国内少有的缂丝工艺珍品。
喀什地区博物馆镇馆之宝——饰缂丝边缘绢棉袍。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摄
负责修复此件棉袍的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纺织品组组长马叶桢介绍,这件棉袍上的缂丝花带色彩搭配和谐,编织细密匀称,花卉图案粗狂奔放。“我是在修复缂丝边缘部位时,在一处松散的缂丝花纹中发现缠金线的。当时很惊喜,有缠金线,说明它比较贵重。”
缂丝,又称“刻丝”,因其工艺极其费时费力,一个熟练工一天只能织出几寸,一直为皇家御用,是极具欣赏装饰性的丝织品,被称作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古人用“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形容缂丝。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而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也就是所谓的“通经断纬”织法。
饰缂丝边缘绢棉袍上的花纹。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摄
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缂丝工艺丝织品在唐代就已出现,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彩绘绢衣舞蹈女俑腰间的缂丝带,就是缂丝工艺丝织品,这种工艺发展到两宋时期已日趋成熟。缂丝工艺丝织品因极难保存,再加上制造成本特别高昂,目前,国内留存下来的此类文物非常稀少,喀什地区博物馆馆藏的饰缂丝边缘绢棉袍是国家一级文物。
喀什地区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叶宝平介绍,公元5世纪前,新疆境内形成了龟兹、疏勒、高昌、于阗等纺织中心,已织造出具有自己特点的丝织品。在丝绸传播的过程中,除了丝织物本身及其制作技艺,丝绸所蕴含的“和合共生”中华文化也一并向外传播。饰缂丝边缘绢棉袍虽是一件产自西域的服饰,但质地、工艺、款式与中原地区的服饰具有一致性,承载了丝绸之路精神。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