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
2024-07-24 10:44:31 石榴云/新疆日报

  叶宝平

  昆仑与“穹窿”关系密切,最初的内涵与“天”“天命”等有关。在“天命”观念的影响下,昆仑演变成了沟通天地人神的媒介,出现了“处处有昆仑”的现象。秦汉时期,“随着‘中国文化圈’和‘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昆仑逐步西移”,汉武帝根据张骞等汉使的报告确定于阗南山为昆仑山。昆仑文化贯通古今,蕴含了“天命”“敬天法祖”“天人合一”“大一统”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涉及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诗词歌赋、历史记载,与黄河河源、和田玉(昆仑玉)及玉文化、西王母、道教、丝绸之路等中华文化重要内容关系紧密。

  昆仑呈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昆仑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呈现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中国创世神话多与昆仑有关,从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开始,中国古代典籍就有了关于昆仑的记载。中国人记述昆仑、探索昆仑、歌颂昆仑,从昆仑中汲取丰富营养,至今延绵不绝、枝繁叶茂,直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昆仑山。图源:网络

  丝绸之路青海道与昆仑关系密切,丝绸之路南道沿着昆仑山北麓前行,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交会于西昆仑所在的帕米尔高原。昆仑地处丝绸之路核心位置,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是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流碰撞、相互吸收的重要通道和区域。它以宽阔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断融汇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不断吸收和影响着其他文化,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上古时期昆仑与开天辟地关系密切,秦汉以后,昆仑与疆域统一密切相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昆仑持续不断被传承弘扬,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不断被重构与提升,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昆仑文化蕴含的“天命”“天下”观念,“九州攸同”“四海会同”的天下一统情怀,孕育的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信念,突出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与昆仑关系密切的人文始祖黄帝“化干戈为玉帛”“协和万邦”,蕴含着“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意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昆仑见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脉和必然趋势。河南殷墟妇好墓中发现的新疆和田玉器,为我们展现了上古时期西域和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无论是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还是尧、舜、禹等中国古代的先祖圣王都与昆仑有着密切联系,反映出了中华各族先民共同开疆拓土、未曾断绝互动交流的史实。《穆天子传》记载“天子(周穆王)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见(帝女)西王母”,表明昆仑连同西域与西王母一起都烙印上了中国权属。

昆仑山。图源:网络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汉武帝将于阗南山定为昆仑,认为黄河发源于昆仑,明确表达了“昆仑所在就是中国天下所至”的政治理念,这个政治理念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等军政机构在西域行使主权,“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等中原的物产和技术先后传入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西晋设西域长史管理西域。隋朝先后设鄯善郡、且末郡、伊吾郡。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部击退突厥势力,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管西域。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自长安出发,越黄河,翻日月山与松赞干布相会于鄂陵湖畔,成就了汉藏一家的民族团结佳话。清代平定准噶尔叛乱与大小和卓叛乱、左宗棠率部西征收复新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西藏。

  历代中央政权不断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彰显了中国历史大一统的主脉发展趋势,无数仁人志士在昆仑区域建功立业,不仅维护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同时也为昆仑注入了新的内涵,在“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下,昆仑逐渐演变为国家文化的象征,是国家文化的符号化表达。

  昆仑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昆仑文化资源富集,文物古迹种类繁多、价值连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百花齐放,诗词歌赋传诵不绝,印证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之基。

  西王母瑶池、昆仑玉虚峰、昆仑神泉等各类风物遗迹贯通昆仑山脉沿线,塔温搭里哈遗址、塔里他里哈遗址、吉尔赞喀勒墓地、石头城遗址、公主堡古城遗址、旗盘千佛洞、莫尔寺遗址、热水墓群、亚克艾日克烽火台、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将军楼)等多处文物遗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承载着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书写悠久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光辉与灿烂,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

昆仑山。图源:网络

  木卡姆艺术、格萨尔、花儿、玛纳斯、热贡艺术、藏戏、羌年、麦西热甫、中国藏医药浴法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曲子、柯尔克孜族刺绣、塔吉克族鹰舞、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达瓦孜、那达慕、藏族唐卡、川剧、青海湖祭海和西王母神话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发展。

  屈原的“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曹操的“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陶渊明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王安石的“万里昆仑谁凿破”、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的“忆昔我祖名轩辕,发祥根据在昆仑”,这些诗词引用昆仑、描写昆仑、赞美昆仑,不断塑造昆仑的文化形象、升华昆仑的文化内涵,鼓舞着一代代中华儿女逐梦前行。

  昆仑诠释中华文化精神内核

  昆仑神话是昆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的源头。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女娲抟土造人、创造生命,伏羲始作八卦、开创人文,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炼石补天的女娲、射落九日的后羿、操干戚以舞的刑天、怒触天柱的共工表现了不畏艰难、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伟大奋斗精神。鲧禹治水、愚公移山,子承父业,勠力同心,贵在恒道,体现出伟大的团结精神。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都彰显了古代中国人勇于追逐梦想的精神。

昆仑山。图源:网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正在进行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展望未来,决胜全面小康、开启强国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昆仑作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标识,蕴含着无所畏惧、敢于抗争、自我牺牲等文化精神,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凝练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与弘扬伟大斗争精神这一时代要求相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源流,是新时代激发中华儿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不断奋斗的动力引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

  昆仑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国家文化”特质,彰显“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的社会功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挖掘弘扬昆仑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同根同源、中华大地天下一家、中华儿女共建家园、中华文化百花齐放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张力,给昆仑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杨蕾]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