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新疆
杏花开了,村民笑了。
轮台小白杏,美丽着风景,
馈赠着这里的人们
——甜了一方山水,
富了父老乡亲。
点击音频收听《小白杏,甜了一方山水》
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野云沟乡的杏花,每年都抢着掀开这里春天的封面。
杏花一开,人们就坐不住了,蜂拥着往野云沟跑。今年春天的一个周末,我们邀约了一伙文友,来了一次“有‘杏’春约野云沟”的采风活动。
作为春天的“代言人”之一,杏花在春寒料峭中就争先恐后地开在桃花、梨花的前面。这次我们来得早了些,杏花尚未完全绽放,没有灿若云霞的壮观景象,却多了一份温婉、含蓄和内敛,像一群气质绝佳的淑女。有着“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境界。
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亭亭玉立于枝头,粉粉的,像是一群身着粉色旗袍的模特,迈着猫步款款向春天走来。
地头上有几棵杏树性子急,被春风挑起了“盖头”,穿上了洁白的“婚纱”。远远望去,像是挂在半空中的云朵,又像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花瀑,与头顶的蓝天、绿油油的麦田、遒劲的树枝,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走近了瞧,像是许多新人在举行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有嗡嗡嘤嘤的“歌唱家”,有翩翩跹跹的“舞蹈家”,还有熙熙攘攘的客人们……那场面庄重而热闹。
花香引得游客来。轮台县已连续多年举办杏花节,以花为媒,借花引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
当天,在杏园旁、通往杏园的路上、舞台前的空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摊,有红柳烤肉、烤包子、烤鱼、抓饭、面肺子、羊杂碎、凉皮子、酸奶、柴火馕等特色美食,有核桃、杏干、桑葚干、果园鸡、土鸡蛋等乡村土特产,还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
我走到一个卖核桃的小摊前,守摊的是母女俩。“核桃多少钱一公斤?”我刚站住脚,女孩就递过来两颗核桃:“先尝一尝,这是我们自己种的。”这些核桃外表不好看,甚至有些丑,没有任何加工的痕迹,但味道纯正,香味浓郁,就跟这些淳朴、厚道的村民一样。我买了40元钱的核桃,临走时母女俩又在袋子里多装了一些,朴实得让我感动。
野云沟乡一位负责人告诉我,在杏花节期间,野云沟村每天客流量达五千余人次,日销售额在15万元以上。这,还不是杏花节的主场地。
二
人们从这家杏园出来,又钻进那片杏林,流连忘返。
在一家杏园中,我们碰到了杏园的主人——卡德尔江·卡热。他是野云沟村村民,他的家与杏园只有一路之隔。
55岁的卡德尔江,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得多。长方形的脸上,写满了憨厚与朴实。
“这些杏树都是早熟的小白杏,去年我承包给别人,9亩地收入了9.8万元……”卡德尔江难掩内心的喜悦。
提起小白杏,卡德尔江滔滔不绝。
那是20多年前的事儿。那年夏天,他在乌鲁木齐干活,经过一个水果摊时,看到金灿灿的杏子,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杏子一公斤多少钱?”
“16块。”
“这么贵,是金杏子吗?”
“买不买没有关系,先尝一个。”
他接过商贩递过来的杏子,咬一口,甜如蜜。再咬开杏核,也是脆甜香醇。
“这是什么品种?这是哪儿的杏子……”
卡德尔江忍不住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
“库车的小白杏,甜吧?”
“甜,甜,来两公斤。”
卡德尔江一口气吃完了刚买的小白杏,甜到他心里了:“库车市距离野云沟不算远,约莫200公里,库车能栽种,我们这边应该也能栽种,要是能把小白杏栽种到我们村,那该多好……”
回到家,卡德尔江开始琢磨如何栽种小白杏的事儿:“村里的野山杏不好吃,酸酸的、涩涩的,品相也不好,人们不喜欢,但它成熟比较早。如果把野山杏和小白杏嫁接,结出的杏子会如何?至少味道要比原来好吃,价格也会提高一些……”
这么想着,他想联合村民们一起种杏树:“春天花一开,就会吸引很多游客来野云沟村,给我们送钱来,夏天有杏子吃,还能赚钱!”
可他把想法一说,村民们都不愿意种。卡德尔江仍然不死心,一家一家再问一遍,大家都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我家有几亩地,我先种起来!”2000年春天,他在自家的9亩地里栽种了野山杏。第二年,到了嫁接的季节,他专程来到库车,买了一批小白杏树苗,一棵一棵嫁接在了野山杏上。
第五年,金灿灿的杏子挂满枝头,像一个个金光闪闪的铜铃铛。嫁接后的杏树,结出的杏子皮薄肉嫩,味甘如蜜,清香无渣,入口即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早熟,遗传了野山杏的基因,在5月底就抢先上市。
小白杏成了杏子中的佼佼者,刚一上市,就被一抢而空,身价逐渐变高,从原来的每公斤七八元,涨到十六七元,再到后来的25元。2018年以来,小白杏搭上了网络销售的快车,仿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飞出了山沟,飞向全国各地。
卡德尔江的收入也水涨船高,2023年,他家仅杏子收入就有14万多元。
村民们看着卡德尔江种杏子赚到了钱,开上了小汽车,还购买了装载机,大伙儿开始大呼小叫着:“我要种杏子,我也要种杏子!”全村开始大规模栽种小白杏。
野云沟村党支部书记艾散江·亚森说,现在野云沟村家家户户都种植小白杏,已经挂果的杏园就有900余亩。
三
村民努尔敦·伊斯马伊力是卡德尔江的邻居,他常年服药,孩子在上学,一家三口靠着几亩薄田生活,曾是村里的贫困户。
生活渐渐富裕起来的卡德尔江,看着邻居还在过苦日子,就把自家已经挂果的3亩杏园,换给了努尔敦。
“去年这3亩杏园就收入了3.5万多元,我还承包了别人的10亩杏园,去年杏园的收入就有6万多元。”努尔敦看到了希望,生活有了奔头,干劲越来越足。于是,他开始在314国道边做起了水果生意。杏子熟了卖杏子,杏子卖完卖桃子,桃子卖完卖西瓜,西瓜卖完卖核桃、葡萄……一茬接着一茬卖村里的水果。他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村里老党员依布拉音·吾斯曼的杏园和努尔敦的杏园相连。在杏园管理过程中,依布拉音经常指导努尔敦如何进行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整形修枝等,让努尔敦从杏子种植的“门外汉”,一步一步成了行家里手,这让努尔敦非常感动。
“我现在过上了富裕的日子,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少不了我的邻居以及依布拉音这些党员干部的帮助,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帮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2019年7月,努尔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四
“要想富,栽杏树!”这句顺口溜如风一样,在轮台这片土地上传开了。于是,策大雅、阳霞、哈尔巴克等诸多乡镇都种上了小白杏。
小白杏,成了轮台县的一张名片。因土壤和环境,轮台小白杏品质极佳——皮薄、甘甜、肉嫩,口感香醇,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如今,轮台小白杏似皇帝的女儿一样不愁“嫁”。“去年每公斤涨到了30元,从5月底到6月20日,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轮台县山杏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亚森江·克威尔满是自豪,“刚才就有北京的一个客户给我打电话,他现在就想给我订金,订购100多亩的杏子,我没要。”
“为什么不要?”我疑惑地问。
“杏子熟了,前来收购的人多得很,根本不愁卖。”
“主要卖到哪儿了?”
“北京、广州、上海等地。”
亚森江说,合作社是2021年9月由6位村民联合成立,承包了30多位农民的杏园,共有280亩。
艾散江说,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植了杏树,杏树成了这里的致富树,小白杏成了村民们致富的黄金果。2023年,野云沟村人均收入达1.97万多元,很多家庭都买上了小汽车。
杏花开了,村民笑了。轮台小白杏,美丽着风景,馈赠着这里的人们——甜了一方山水,富了父老乡亲。(文/兰天智 图/轮台县融媒体中心)
新疆文化艺术研究会
朗诵艺术学会会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