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新疆 | 喀什古城印象
2024-08-23 13:28:34 石榴云/新疆日报


品读新疆

一排排透着历史韵味的纯手工工艺品

承载着土陶艺人家族式口传心授技艺

点击音频收听《喀什古城印象》


  昆仑山脉,吐曼河畔,孕育了一座在大漠绿洲中如沙枣花般绽放了两千一百多岁的古城。河水漫漫而过,碧草悠悠,黄沙漠土砌成的古城墙,沧桑中现雄壮。古城门楼上,四个字在夏日朝阳的霞光中赫然璀璨——“喀什古城”。

(一)

  晨光正好,伴随着比肩接踵的游人而来,喀什古城东门入城仪式开启,一对古长号在城头排开,号角吹响,声彻云霄,昆仑天山脚下的热土孕育出的历史人物西域都护班超、清宫神秘后妃容妃(香妃)一一跃然城前,而后,甜甜的歌声里,婉妍盛装的古丽舞步翩然而起,传统乐舞迎宾与现代演艺相融,飘香的瓜果一一上盘流转而来,卷开历史厚重而热情好客的喀什旅行序幕,迎来八方游客蜂拥而至。

(二)

  古城东门,观罢歌舞,心似飞箭穿过古城门楼。往里走,“喀德米阿塔米拉斯烤包子”店,店内座无虚席,门前闻名前来买包子的人排着队,不时有人踮起脚尖,勾着脖子往前挤一挤,怕是等了半晌的烤包子卖空了,深怕自己再跑一趟。

  左手一条道,起首是被誉为“泥巴艺术”的“花盆巴扎”,上釉的有纯一色的绿、纯一色的橙,也有不上釉的纯黏土烧制的纹饰不一、大小各异的纯手工土陶。形状千奇百态,做工各尽其能,一个个赋予工匠灵魂的土陶,一排排透着历史韵味的纯手工工艺品,摆成了一座造型夺目的艺术墙,承载着土陶艺人家族式口传心授技艺,古往今来,也延续着当地的烟火气息和文化观念,现已走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继续走,炭火猩红处铁锤交架,“叮当”作响,火星飞迸,听到这些铁器清脆的击撞声,就能看见“马踏铁骑铺”的招牌,那个被汗水浸透白布开肩的铁匠,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脸色黝黑,甩开膀子在打铁,发灰的开肩看起来更旧,把匠人凹凸的腱子肉衬得更强劲有力,旁边的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在催火。古老的制铁艺术在铁匠的手里,经锻铁、撞锤、打铁、淬火、磨光的传统工序,造出一件件生产生活的铁器用具,驴马的蹄铁、骡驹的蹶子、驼铃……铁骑铺绘制了一幅喀什人原始而古老的生活图画。

  “铁器巴扎”上,坎土曼、铁链、铁锅、铁勺等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工具,每一把从废铁中选材,扔进铁路烧红、打制,再烧红、再打制,反复锤炼而成。也能看到紫铜、丝铜精巧而成的小到手镯、首饰,大到壶、盘生活用品。

  走过“木器巴扎”,默然落步“杨宁木雕店”,木器花样繁多,品类决眦入目。一件件在整棵原木上经锯、砍、磨、凿等工艺而成的维吾尔族木雕艺术品,以枝蔓、花、蕾、果实等形式绽放着智慧之花。驻足“老胡杨手工木器”铺子前,看着手工艺人现场拿着一块普通的木头,每一刀刻下去,饱含着匠心独运的心血智慧,每一道工序里头,滴进匠人怀揣期盼的汗珠,经过雕刻、上色、绘制的繁杂工序,一块块木头,经普通木匠的手,打磨出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木器,精雕细琢出了千年的木器文化。一个木制砧板或一个木勺,仿佛是用今人的手去触碰古人的指一般,千年已过,尚有余温。

  “你好,看看花帽,会有你喜欢的,喜欢的嘛可以便宜拿走”。花帽巴扎上的一家民族特色花帽店里,一位饱含热忱的维吾尔族大爷礼貌的一句问候,听来言语里没有溢美之词,却道出了自家店里花帽的美。顺着老人所指,花帽架上,颜色、款式不可名状,男女老少的有,春夏秋冬的有,有便宜到让你不敢相信的,也有价格贵到让你惊愕不堪的。纯手工货,用料不同,价格就是这样悬殊。

  渐渐地走近,传来弹奏热瓦普的清亮纯净的音色,这是一家纯手工制作乐器店,门前见一位小伙,长着俊朗的脸,身着传统的维吾尔族服饰,交叉着双腿,长袍掩膝,坐在门前的小杌子上弹着热瓦普。见他不向游客吹嘘自己手工艺多么精湛,也无意拉拢过客进店买卖,只陶醉在自己的琴音里,如伯牙待子期。仿佛弹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心上话,懂的人,听琴音,自然留步,进店抱走一把路遥千里才寻得的“知音”,清夜梦回,依稀可闻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演奏。

  走进乐器店里,三面墙上都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手鼓、都塔尔、热瓦普、艾捷克、弹布尔、木笛、苇笛、唢呐、萨塔尔、卡龙等乐器。我被一把琴头上有一只鸟造型的乐器吸引,店主告诉我,这把琴名叫“胡西塔尔”,琴头上雕刻的是百灵鸟,相传很久以前,曾经有一位琴师在演奏之际,引来一只百灵鸟绕琴飞舞,最后百灵鸟在琴师演奏技成的一刹撞在琴头上死去,自此琴师的技艺精进,闻名遐迩。为了纪念这只百灵鸟,此后在胡西塔尔的琴头上就有了百灵鸟的形状。

(三)

  夏日顶着艳阳,炎热难挡,走到巷子旁的“冰淇淋店”,土鸡蛋清澈的蛋清、金黄的蛋黄款款注入转动着的纯牛奶里,目睹着一道道纯手工冰淇淋制作工序,在刚出炉那一刻,迫不及待的用焦渴的舌尖一舔,纯香撑开味蕾,冰凉滑下咽喉,如甘露沁心。

  或是走进“上喀啡”,喝一杯新疆酸奶,亦或是新疆特色干果茶,最不济也得来一杯不加糖不加水的纯天然“葡萄汁”,喝了它,你会深深地爱上喀什,爱上新疆!毕竟,出了新疆,就不可能再喝到这个味。

  徒步半晌,不觉已是中午,饥渴交加时,正是午餐时分,得过足美食瘾,吃一小份“缸子肉”,也可以再来一小份“鸽子汤”尝尝,临走,不能不带走一份高原风干“青花椒牛肉”,边游边细细咀嚼。来喀什,特别是午饭,不得不吃一份地道的“木瓜抓饭”或是“新疆大盘鸡”,一份地道的抓饭里,能吃到恰玛古,也可狠吃一顿焖得肥而不腻、烂而不膻的嫩羊肉。

  午后,吃饱喝足,总有不想动的时候。此时此刻,泡一杯茶,听戏听评书,冲一杯咖啡,品咖赏乐舞。

  走进古城一家“民宿”,锦绣地毯上盘腿而坐,拿起一颗葡萄滑溜入口,抓一把油酥馓子细细咀嚼,端起一杯香馥浓郁的咖啡正要润唇,只见,一位娇姿婀娜的古丽,花帽罩头,身着绿丝绦束腰孔雀裙,碎步轻移来,展开孔雀裙,玉手菁葱出宽袖,轻柔姿色醉游人。舞步翩然飞旋间,长辫两条飞起似舞水袖,裙摆上下飘来如滚海浪。

  上了台阶,走上“吾斯塘博依百年老茶馆”楼上,热瓦普弹唱不绝,气氛温馨依旧。一碗“百年特色老茶”入喉,初闻“和田玫瑰香”,再尝“昆仑雪菊”茶汤味,再三品来方知茶里泡了“藏红花”。在“营养茶”、“红枣茶”、“巴尔达克红茶”、“买买提克力木玫瑰花奶茶”里,结合四时之气,根据个人口味选一种,在临街的二层露天走廊选定一个桌落座,可以一边品茶,一边观景赏歌舞。

  每当傍晚时分,“百年老茶馆”门前,击响手鼓,弹起热瓦普,不分宾主,都陶醉在麦西热甫欢快的舞步里。手舞足蹈情更切,音乐共情心愈近。品茶香,方觉人生有道不尽的玄理玄机;话平生,延续着丝绸之路上无数的神秘故事。

(四)

  看了莹润美丽的和田玉,观过奇形怪状的木雕,特色新疆美食填饱肚,纯天然葡萄汁润嗓后,走着走着,喀什古城的小巷渐渐地曲曲折折,像古丽走起路来,左右飘逸的马尾辫,左一弯,右一曲。更像三江源奔腾而来的黄河九曲溪,一弯连一弯。

  喀什古城不仅迷人,也会谜人。“九曲黄河阵”似的古城小巷,曲曲折折的小路,有些路是通向了人家,初来乍到的游客,会被建筑风格相似的巷子表面所惑,不留神就上了“绝龙岭”,不辨南北,难分东西。若谜了路,可低头看看脚下的巷子小路上的砖的走向,若砖的纹路和巷子走向垂直,铺成“横直线”,表示这条路是“死胡同”。那就原路返回到岔路口,在巷子岔路口寻找路面砖层叠铺成“箭头状”或“人字形”的走向,沿着砌成箭头状的砖走,才能走出迷宫一样的小巷,转到喀什古城外。

  万千混凝土烧制的砖块,这样层层叠叠,铺成了喀什古城无数条曲曲折折的小巷,铺就了古城里居民的康庄大道,记载着无数从两千一百年前走来的脚印,也将继续以这样的方式承载着古城里各族居民走向辉煌新时代的脚印。

(五)

  穿过古城两旁商铺林立的巷子,走到古城深处,竹篱木栅密密,二层小楼重重,参天无花果树迎门,万条绿植藤萝映户。

  巷子两边是各色砖雕点缀的土木结构的二层民宅。每一居民宅门前,两旁必定是绿植翠翠,花木依依,墙面铺满的不是爬山虎,便是盖地的葡萄藤叶。

  任意敲开一家“居民宅”,户外古朴风韵,室内新气象,不禁惊叹于室内室外两重天。室外绿茵蔽日,阴凉袭人,门窗装饰做工精致,各类核桃木雕、石雕艺术精华徐徐绽放。似是“通铺”的露台紧挨着房屋,赤红雕花柱擎着,花色地毯铺就,客家忙沏壶砖茶,炕桌上摆满干果,供来客打个牙祭之际,后厨处,一边忙活着下酒菜,一边拿出备着的喀什老窖。

  走进室内一观,装修风格时尚,家具摆设时髦,全新的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惬意的时尚气息,处处彰显着喀什人俨然已迈上小康生活的幸福情调。


(六)

  凌晨零点,新疆人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逛了一天,才临近古城的西门,尚未走出喀什古城,已是夜幕四合。

  巷子两边,街灯初上,巷道旁的居民楼里早已添上几家灯火。这是在喀什古城的西头,还不到凌晨,夜市上已是人声鼎沸。此时的古城东门,印象一条街上已是歌舞升平。

  灯光璀璨如昼,吆喝叫卖不绝。恍如童年记忆里集市的场景再现,已是到了古城“汗巴扎”的夜市上。

  一入夜市口,本地的蟠桃、西瓜、葡萄、甜瓜、无花果、伽师瓜等各色如蜜甜的时令鲜果的果香飘进鼻息,再看时,巷子的这一侧绛紫的石榴汁泛着如葡萄酒的诱人色,那一边透心凉的酸奶刨冰啃噬着游人有点焦渴的嗓子眼。一股新疆正宗的烤羊肉串的香味扑面而来,各色美食尽入眼帘:这边烤鱼烤鸵蛋,那侧烤馕烤肉串。这一锅,米肠子、面肺子翻着腾腾热气;那一锅,羊蹄子刚出锅冒着香气。只见,这一桌,刚上了一串串外焦里嫩的红柳烧烤、一份“缸子肉”、一排香气氤氲的架子肉;那一桌又叫了一份烤包子薄皮包子、一碟蜂蜜粽子,还来一盘烤驼肉。这一拨客人,喝着“楼兰干红”不带劲,换成“喀什老窖”继续喝。另一拨游人,冰镇啤酒又下肚。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工作生活间的情仇爱恨,相忘于江湖上。往来客商,莫分彼此,一起沉醉在喀什古城独特的风情之夜。

  海内外风靡着一句“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来过喀什的人,已有自己的答案。莫问是什么,欲知需躬行!(图片来源:喀什古城景区官方公众号)

作者(左):马璞

青年作家,笔名璞玉,喀什地区作家协会会员。诗歌、散文作品于散见于《绿洲》《红星文艺》等期刊报纸。

主播(右):安然

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师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秦金俐]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