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新疆出土的“袜子”为何登上新版中国历史课本?
2024-08-28 12:57:18 石榴云/新疆日报综合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教材,在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人教版)课本中,有一件新疆出土的文物走进了课文,它就是民丰北大沙漠一号墓出土的东汉锦袜,即“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袜。

  这件文物出现在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中。古丝绸之路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浩如烟海,这件能走进历史课本的锦袜,有何宝贵之处呢?

  1959年10月,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在尼雅河沿岸的民丰县北大沙漠进行文物普查时,清理出一个部分露出沙面的“木乃伊”棺葬(民丰北大沙漠一号墓),发现一批汉代精美丝织品和其他随葬品。

尼雅遗址

  考古发掘证实,民丰县尼雅遗址正是汉代精绝古城所在地。在这一夫妻合葬墓里,男主人所着锦袍下摆底襟一部分、锦袜、手套以及男女主人头枕的鸡鸣枕,均为“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所制。这次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锦袜就是其中一件。

民丰北大沙漠一号墓出土“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袜。(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汉锦,也称经锦,是以彩色丝线织出斜纹重经组织的高级提花物。汉代丝织业发达,而锦,则是汉代丝织技术最高水平的标志。汉代有一个习俗:人在死亡来临前,通常会按照其生前的吃穿用度标准,复制一套同样物品随葬,以便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和生前同样的待遇。在精绝故地发现的汉锦随葬品,无疑是当时汉代丝织品和随葬习俗传播和影响的结果。

  两汉时期,“延年益寿大宜子孙”“安乐如意长寿无极”“千秋万岁宜子孙”等各式吉祥语极为流行,它们不仅频繁出现在丝织品上,也常常在铜镜、玉器、瓦当上出现,反映人们追求修身养性、祈求长生、保佑子孙绵延不断的观念。

  东汉时期,经锦的规格有多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是其中织法最复杂的。它采用三色汉锦织法,用绛、白、宝蓝、浅驼、浅橙五种颜色的丝线织成云纹、茱萸纹、禽兽纹等图案,上面有隶书“延年益寿大宜子孙”字样的吉祥语。其经密每厘米由120根至132根丝线织成,纬密每厘米由52根至56根丝线织成,经线、纬线循环交错,提花综片繁多,向世人展现出汉代精湛的丝织工艺。

  令人称奇的是,这一在中原地区流行的“时尚”,当时竟跨越数千公里,传到了西域绿洲精绝城。新疆出土的包括这件锦袜在内的汉代精湛丝织工艺品,充分实证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与兴盛。

  (素材来源:国家民委公众号、新疆是个好地方)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秦金俐]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