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人到中年,方懂重阳
2024-10-11 22:30:09 石榴云/新疆日报综合
夜读

  又是一年秋风起,又是一年重阳日。

点击音频收听《人到中年,方懂重阳》

  开元六年,十七岁的少年王维,一张琴、一支笔,游走于长安城的达官显贵之间。

  醇美的好酒,浇灭不了漂泊他乡的客愁。

  九月初九,他登高望乡,想念千里之外的亲人,提笔写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年少时,我对重阳的印象只停留在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而如今人到中年,在世事无常、生命浮沉里,我才读懂了重阳除了思乡之外的三重意义。

01 传承:望来时路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人的四大祭祖节日。

  《中庸》里说: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

  在春秋两季,人们会修缮好宗庙,陈列好祭祀用的礼器。

  清明在春,人们给祖先扫墓、烧纸钱,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重阳在秋,是农作物丰收之时。

  人们在这一天的早晨,在自家门口或者村口设供桌,摆上酒菜、糕点等供品。

  跪拜在牌位前,烧香点烛,一方面告知今年的收成,感谢先人的恩泽。

  另外一方面,也是在追忆先辈的辛劳和风范。

  古代礼制著作《大戴礼记》认为:先祖者,类之本也。

  祖先,是我们的根本。

  百代过客,人生逆旅,不忘家风传承与家族变迁,人生才有了方向和归处。

  汉末时期,曹丕在写给太尉钟繇的《九日与钟繇书》中,解释了重阳的寓意: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

  “九”与“久”谐音,有长寿安康之意。

  东晋时期重阳之日,大臣谢安会来到宫里听孝武帝讲《孝经》,从此以后,重阳讲《孝经》便成了一项传统。

  同时,晚辈会向长辈献鞋和袜子,希望长辈们能抵御严寒,纳福迎祥。

  一些地方会举办千叟宴,老人们在宴席上开怀大乐。

  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仁爱、爱心的根本是孝道,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人,必然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缅怀过往先辈,是一种信仰,孝敬在世老人,是一种德行。

  哀死事生,这一生一死背后的意义,都是在于寻根守本。

图片

02 惜福:赏今日景

  重阳过后,便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霜降。

  阳春三月踏青,重阳九月辞青。

  秋寒将至,人们趁着最后的暖意,在这气清景明之时登高游玩。

  《东京梦华录》记载过京城重阳的盛景。

  万龄菊、桃花菊、木香菊、金铃菊等各种各样的菊花开得满城皆是。

  人们在郊外的山岗、草地设宴聚会,各地的寺院也会举行斋会,游人如织。

  寒秋之后是严冬,人们在万物蛰伏之前尽兴一场。

  盛景不常在,欢愉不常有,好好珍惜今朝景比什么都重要。

  元丰四年,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

  重阳节到来,苏轼与新任黄州太守徐君猷等客人带着美酒,登上青山。

  当时苏轼亲朋无一字,好友避之不及,再加上自己前路未卜,多的是剪不断的愁丝。

  他看到群山翠微,江面上大雁纷飞,一片秋日美景。

  年轻人将菊花插在头发上,一路欢声笑语地高歌。

  见此情景,苏轼心中的抑郁之气为之一扫。

  便在山顶上举觞对客,大声吟唱: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世事无奈,生命终归寂灭,不如活在当下。

  陶渊明辞官隐居后,在某年的九月初九,因为家贫无酒,对着院子的菊花怅然感伤。

  恰在此时,时任江州刺史的王宏派人送来了一坛菊花酒。

  陶渊明见之大喜,开怀畅饮,借着酒劲写下: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有菊花可赏,有美酒可饮,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人间有味是清欢,把目光从愁苦身上移开,就会发现眼前皆是景,日子都是诗。

图片

03 展望:避祸迎福

  梁朝吴均在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写过一个故事。

  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跟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灾祸发生。

  桓景着急地询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费长房说,让你的家人制作一个绛囊,里面盛放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桓景按照指示,携家登山,傍晚回来时,鸡犬牛羊都暴毙而死。

  费长房解释说,这些牲畜都是代替你们家人遭此劫的。

  从那以后,许多人都会在重阳节时登高饮酒,佩戴茱萸囊,庇佑自身。

  《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

  重阳,九九归一,万象更新,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吉祥日子。

  人们喜欢在空旷地放纸鸢。

  风轻日明之时,把灾病都写在纸鸢上,放飞后,便剪断牵线,让风把它们送到云天之外。

  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兆头越好。

  许多人家还会吃重阳糕。

  重阳糕制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做成两只小羊,有“重阳(羊)”之义。

  父母会先捏一块糕点搭在儿女额头上,祝愿子女百事俱成。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把未来的期许寄托在节日里。

  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说: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重阳是一个奔赴希望的节点。

  只要坚定地向前看,大步地往前走,更好的明天就会跟我们撞个满怀。

图片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

  小时候觉得重阳节缺乏趣味,现在有了一定阅历和文化的积淀,慢慢喜欢上了这个节日。

  它背后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习俗,都在告诉我们何为人,何为生活,何为人生。

  在这个重阳日,祝愿大家所愿皆所得,所行皆坦途。(文章来源:洞见)

主播
柯建萍

  阜康市融媒体中心主播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木卡达司·买买吐逊]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