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对人适度冷漠,是一件美好的事
2024-10-27 22:30:18 石榴云/新疆日报综合
夜读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美丽的岛屿,有了共情的存在,这些岛屿可以相连,让我们免于孤独。

而正因为有冷漠的存在,我们都可以维持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免于自体耗竭和彼此吞没。


8c4e5549bfd38cf1939412d9ca64959.jpg

点击音频收听《对人适度冷漠,是一件美好的事》


  有一阵子,我被一个叫#不要做一个太容易共情的人#话题深深吸引。

  这个帖子有2亿多网友关注。

  他们说:

  “看到别人抱怨生活的种种,我每次也会跟着emo,走在共情一线,没救了。”

  “总是考虑别人的感受,却忽视自己的感受,活得太累了。”

  “那种被对方汹涌的情绪给淹没,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的感觉,太难受了。”

  这些评论真心实感,令人深思。

  作为一个心理行业的从业者,多年来我一直接受的训练,是“共情非常重要,且需花点功夫去提升的能力”。

  的确,那种人与人之间因为共情而产生的连接,很温暖。但有时,也真的觉得很疲惫,甚至产生一种“为什么我要一直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念头。

  当然那种念头一上来,我会觉得有点惭愧。

  但是问题来了,我们真的要一直处于对他人的共情状态?如果感觉疲劳了,有权利冷漠吗?

01
过度共情,是一种自虐

  我的答案是,YES。

  朋友季是一个公益组织的负责人,曾带着团队多次深入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给很多孩子送去物资。一说起那些经历,她满含热泪。

  “那些地方路都不通,我们得徒步十几个小时才到孩子家里,高原地方阳光烈,我们每个人皮肤都晒脱皮了。那些孩子真的是苦,一年洗澡都洗不了几次,满头的虱子……”

  我问她,“这么多年坚持做公益,你觉得疲惫过吗?”

  “当然有啊,有些孩子我们支持了很多年,就因为家里人的配合度不够,那孩子就自己放弃了学业,我们多年的心血就付之东去,那是真的很伤心,觉得没意义,就想撂摊子不干了。”

  季的疲惫,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心理学家西蒙·科恩说:“人类的共情能力,就像人的身高和其他特征一样呈正态分布。”

  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共情能力就像车辆的汽油,有些朋友的共情能力强点,油量多点;有些人弱点,油量少点。无论怎样,都有一定的额度。

  有些朋友因为职业要求,比如医生、护士、学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油就用的更多更快。

  有些朋友的特质对他人的情绪情感很敏感,也容易过多使用它。

  我们普通人也一样,对共情能力的使用超过自身极限时,也都会产生“共情疲劳”。

  心理学家查尔斯·菲格利这样描述此类现象:“因为长期暴露在共情压力下,身体和情感感到疲惫和功能障碍,导致同情他人的能力下降。”

  相对应的症状包括:注意力很难集中;容易被惊吓;很难对事情保持客观态度;总是觉得很累或很焦虑;出现麻木、抑郁的情绪或是缺乏自我价值和意义感。

  这些症状的出现,就像肌肉的疼痛,是作为一个信号在提醒你:亲爱的,需要休息了。

  这时,不妨冷漠点,把注意力从别人身上收回来,放在自己身上。跟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待在一起,朋友的需求不想回应就不回应,想撂摊子就撂。

  如果在自身已经耗竭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共情,那等同于一种自虐。

  冷漠,不仅是造物主赋予的自我保护,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保护。

  我们知道,所有对他人的设身处地和感受理解,须得经由我们自身才能流到对方身上。

  如同心理咨询一样,咨询师自身就是一个容器。如果容器本身耗竭、毁损,那强行给予对方的,就不知什么东西了。

  也许,它会变成一种对对方的隐性攻击,也许会将愤怒迁移到其它的关系中。

  如此,就得不偿失了。

02
过度共情,是边界不清

  “我也想让自己累的时候不去回应别人,但臣妾做不到。”有网友评论说。

  此类认知和行为上的冲突,值得停留一下。

  说一个来访者M的故事。

  有一回,她坐飞机去参加一个财富身心灵工作坊。她的经济并不富裕,几天的工作坊费用近万,她也是狠了狠心才掏的钱。

  参加工作坊的人不少,M等了很久,才在最后一天得到机会向老师呈现自己的困扰和议题。

  她走到场子中间,问老师,“很多年了,我妈妈一直处于经济很糟糕的状态,请老师帮帮她。”

  老师温柔回应:“我很好奇,如果你把眼前这个机会给你妈妈,那你自己呢?”

  这一句话,让M当场落泪。

  一直以来,她亲眼目睹着母亲糟糕的经济,先是失业,然后是赌钱,高额的债务……父母不断争吵,整个家庭几乎分崩离析。

  作为女儿,她感同身受于母亲的痛苦,并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卷入了进去:

  她用尽办法劝阻母亲不要再赌,帮母亲想办法赚钱,做小生意、找工作、或给母亲报班,让她学点可以谋生的技能……

  但这些统统都失败了。M的母亲一如既往地循环着自己的模式。

  “我真的好累,有时候想想,干脆死了算了。你见过那种木乃伊吗,外面缠着一层一层的白布,里面的脏腑都已经被掏空了。我就是这样。”M无助地对我说。

  可以看到,M已经将母亲的生命痛苦整个地吞到自己的身体里来,将本属于母亲的责任揽到了自己的肩膀上。很显然,这一切已经超过了极限。

  这是一种边界不清。

  在亲密关系的领域,我们有时很难做到对他人的痛苦置之不理。就像M那样,将母亲的自卑、愤怒一一看在眼里,感同身受。她成为了母亲忠诚的拯救者。

  M共情于他人的世界,失去了抽身回来的能力。

  而往深一步,这里还有M和母亲的人格不够分化的问题,女儿和母亲都没有足够独立的自体,看似成年,脐带却依然相连。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将对方推开一点的“冷漠”。

  作为一个成年人,当你的父母或者是伴侣有情绪时,这不是你的问题。你可以去共情对方,但却要明白这些情绪不是自己的,这些困境也不是自己的。

  如果觉得帮不了对方,那就放下。这不是自私,而是让我们有能力从你我不分的关系纠缠里,找回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可以去共情别人,同时又不会陷落在里面。

03
过度共情,是一种自恋

  在电影《阿凡达》中,两个纳美人把辫子末端彼此连接起来,就可以感触到对方的心灵。

  “I see you.”

图片

  这波操作,可谓是666。但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如果要真正地共情一个人,是很艰难的事情。

  所以,有些情感经验丰富的老江湖会毒辣地说:在亲密关系中遇到喜欢容易,遇到理解很难。

  有多难呢?

  举个例子,我和我的分析师做了快7年的咨询了,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我。哪怕如此,他还是在每次咨询试图共情我时说:“我试着说我的感受,如果不对,请提醒我。”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谦虚。但后来我发现,是真的呀,因为他有时候也会出错。

  比如,明明我的内在已经不断成长,有能力在亲密关系中伸展自己的需求,他却还是将我对亲密关系的修复,误认为是应对分离威胁时的讨好。

  “你错了,不是的。不要活在过去。”我大声地对他说。

  你看,真正的共情发生,并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我们才需要更加小心地使用和保护这项能力。

  所以,如果看不见这一点、过度共情别人者是我本人,那我会问问自己:

  我是不是有一种自恋,觉得自己比一般人在这项能力上更加卓越?

  我是不是觉得自己比TA本人更能应对情绪情感的问题,更能帮助去解决生命中的冲突?

  这就像解一道很难的微积分题,别人做不到,但是我却可以。

  说实话,这种感觉很爽,但却很容易破裂。很快,我们就会发现,你的共情好像给不了什么安慰,并且让人疲沓,无济于事。

  其实这也没什么,微积分又不是1+1=2,解不出来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这种解不出来,我甚至觉得是老天安排的美好误差。

  这就像白居易的诗歌,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时多,去似朝云无觅处。有一种朦胧的距离感。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能够深度共情你,精准地理解你,没有丝毫误差,那也是一件挺恐怖的事情。

  你的那些人格的阴暗面,不愿与人分享的犄角旮旯,本能的冲动,无法诉之于口的欲望……如果都被对方共情了,那我们的面子该往哪里搁?

  更甚,对方如果有一天想要控制自己,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基于以上,我很愿意说,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冷漠亦然。

  这意味着,你不会去过度使用这项能力从而导致出错,同时也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一种尊重。

04
结语

  生而为人,我们都有上天赋予的共情本能,但是当共情疲劳时,不妨适度冷漠些。

  因为共情的能力是有限的,疲惫时需要休息来让自己回血;

  共情的前提是发生在两个独立的人之间,冷漠让我们有空间去重新建立清晰的边界,如此也更能让人体验到共情的质感和温度;

  而共情的真正产生也并不容易,我们都需要去放下自恋,去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我会说,共情与冷漠是一体两面。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美丽的岛屿,有了共情的存在,这些岛屿可以相连,让我们免于孤独。

  而正因为有冷漠的存在,我们都可以维持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免于自体耗竭和彼此吞没。(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主播:光静静


阿勒泰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加尔肯古丽·吐尔逊]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