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时节虽有冷暖,处处皆有清欢
2024-11-07 22:30:21 石榴云/新疆日报综合
夜读

浓的是生命之力,淡的是冬日之趣,硬的是冬气之寒,软的是人心之暖。



点击音频收听《时节虽有冷暖,处处皆有清欢》


  立冬初候 水始冰

  古时,立冬不仅是节气,还是节日;不仅是节日还是特别的节日。

  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民间则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庆祝立冬的习俗。

  立冬之时,绝大部分地方依然被绚丽的色彩点染得美不胜收。北国,街头堆积的银杏落叶黄得耀眼,人们有心不去清扫它们,想留住这一片片美丽的金黄。

  江南,红叶初挂霜,红得灿烂,红得鲜艳。最是那盛开的木芙蓉,在初冬的冷雨霏霏中,开得既大又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赞其“鲜鲜弄霜晓,袅袅含风态”。

  苏轼诗曰:“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而司马光那句“盛时已过浑如我,醉舞狂歌插满头”不仅写尽了木芙蓉傲霜怒放的芳容英姿,也生动描画出了浓墨重彩的初冬风景图。

  冬之气,由秋之白露、寒露、露凝为霜一路演变而来,再由霜而结为冰,这便是立冬初候“水始冰”,提醒人们要顺应四时之变,为严冬的来临做好准备。

  立冬二候 地始冻

  感受初冬的天地之气,要从草木的变化着眼。树叶从润泽变得干枯,芦苇从青碧变为黄白,树冠从茂密变得疏朗,生命的线条变得瘦削了,生硬了,甚至尖利了。

  无数文人墨客也在草木变化中,描画出属于他们的秋去冬来。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这是明代王稚登吟咏《立冬》之作。诗人客居他乡看庭前风吹叶落,唯有半轮明月和一盏禅灯相伴,不禁感叹今晚比昨晚又冷了不少。

  “败荷倒尽芙蓉老,寒光暗淡迷衰草。行客易销魂。笛飞何处村。”这是宋代词人赵长卿在《菩萨蛮·初冬》里的描绘。秋天的残荷到初冬都已败尽,天际的衰草分外萧瑟,伴着傍晚时分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游子心中倍增忧愁。

  大地是生命的母体,“地之变”决定了生命的有无和存在的状态。感知土地的硬度与温度,体会土地的触感和质感。从这里开始,人们将开启领悟生命本质的又一段奇妙旅程。

  立冬三候 雉入大水为蜃[shèn]

  到了立冬三候,天气的寒凉日甚于一日,已看不到野鸡一类大鸟的出没,海里的大蛤却多了起来。那蛤壳上的线条和色彩多像野鸡啊,是不是野鸡钻进海里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大蛤呢?

  古人经过严肃的论证给出的答案是: 是的。

  这份浪漫的想象和天真的意趣,在天地快速走向萧瑟冷肃的日子里,如同一抹暖阳,让暗淡的世界明亮了起来。

  发现冬日之美,自古就是文人情趣。“诗仙”李白在《立冬》一诗里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初冬的冷清、萧索跃然纸上,诗人温酒醉卧,使寒冷的日子里也洋溢着慵懒自得。这种醉看冷月冬风的兴致,蕴含着生活的大智慧,以及中国哲学最为推崇的应天之道: 顺时而为,天人合一。

  浓的是生命之力,淡的是冬日之趣,硬的是冬气之寒,软的是人心之暖。这或许就是我们从立冬节气里,重拾的精神雅趣。(文/央视新闻)


主播:光静静


资深播音主持人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郑欣然]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