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新疆
在沙漠还原现代海水
激活亿万年前的微生物
古老的记忆恢复了
沙漠多么不可思议
点击音频收听《水与沙之歌》
亿万年前,塔里木盆地浩荡的海水弃绝东去,从此,这里变成令生命终结的荒漠,成为进去出不来的“死亡之海”。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人们,饱受风沙之苦,远隔万里之遥的大海,大海中的生物,是他们梦中的奢望。
谁能想到会有一天,海洋里的鱼儿闯入沙漠,竟把沙漠变成了家。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且末县,珍珠蚌、乌头鱼、石斑鱼和多鳞鱚等10万尾优质海鲜在沙漠中饲养成功,成活率高达99%以上。这是我国继戈壁滩养殖海鲜之后,在沙漠中开展海鲜培育养殖的一大创举。
全国各地媒体、好奇的且末人一拨一拨前去观看,尤其是通往沙漠海水养殖基地的塔提让镇色日克布央村村道,一改往日的寂静,车来车往热闹异常。我也来了,颠簸8小时,专程从库尔勒赶来一看究竟。
且末县治沙站工作人员行走在沙漠(10月28日,无人机摄)。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亮摄
一
秋意正浓,路边的沙枣树灰色叶片里挂着一串串金黄的沙枣;大片大片的棉花地里残雪点点、棉桃炸裂;天气渐凉,唯有胡杨还披着夏季的绿袍。车穿过色日克布央村驶入沙漠,向左通往塔里木油田公司所属的塔中油田油井,直行,不远就到了且末县时时鲜水产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
广阔的空白之地就有无限创造的可能。石油人在沙漠里寻找到黑金,勇敢者在这里实践梦想,唯有懦弱者被33万余平方公里的“死亡之海”吓退了。
与一棵绿火炬似的胡杨并肩立于高大的土堆上,漠风在我身体的四周拐出弧形弯,又在我身后汇合,向着塔克拉玛干沙漠一路狂奔。我的眼前是且末县时时鲜水产有限公司海鲜养殖基地。这是值得纪念的时刻,我在远离海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来自大海的鱼。
公司的宣传展板上介绍,项目总占地450亩,分三期完成建设,一期25亩,二期100亩,三期325亩。一期工程包括两座鱼塘、一座养殖水池和一栋海鲜标准化生产车间。
沙漠中,一座占地5亩的密封大棚,大棚里在建68个圆水池,与其并列的是长方形的养鱼池和养水池,发电机带动的转轮不停往两个池中注氧。工作人员坐在生产车间,通过电脑远程操控鱼塘里的增氧机和全自动投料机。鱼塘内,水花随着增氧机翻滚涌出,乌头鱼纷纷抢食。
9月20日,航拍坐落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且末县时时鲜水产有限公司海鲜养殖基地。苏鑫 摄
养殖基地负责人龚永洪出生在四川邻水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吃苦长大的他,怀着憧憬背井离乡,南下务工。在广州从事服装行业20年,靠吃苦耐劳和聪明才智,跻身企业家行列。
机缘巧合,龚永洪听说有位同在广州从事服装行业的好友,在距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二十公里的戈壁滩上建设了海水养殖基地,试验养殖海鲜产品。怎么可能?他好奇又疑惑。
阿图什的这位好友,从养殖基地建设第一天起,每天坚持不懈写日记、拍照片和视频,把养殖情况发给龚永洪。一两厘米大的小鱼苗最终长到五六百克重,视频里,戈壁滩上的鱼塘里,石斑鱼、金鲳鱼等海洋鱼活蹦乱跳,然后被一箱箱运往全国各地。龚永洪惊呆了,神奇的新疆大地啊!他不禁想:新疆如果能养海洋鱼,就应该可以培育养殖其他海鲜产品。
图木舒克市的红旗农场,利用当地盐碱地优势,在水里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等,调配出适合不同海产品生长的人工海水。这里因此建成占地约5000亩的新疆首家智能生态海产养殖基地,基地有恒温车间4座、人工海水鱼池15个,养殖石斑鱼、南美白对虾、鲍鱼、龙虾等海产品。
2023年4月,龚永洪来到红旗农场考察,在养殖车间住了半个月,仔细观察鱼的生长,发现鱼在恒温条件下生长速度很快。没想到人工海水这么神,他信心大增,随后考察了新疆海鲜市场,对比价格后,信心更足。当年9月,龚永洪赶往阿图什市就合作养殖海鲜事宜进行了商讨,与新疆时时鲜水产有限公司合作,对方出技术,他负责投资经营。
拥有技术股份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海水养殖基地落地何处才是关键。在考察了喀什、乌鲁木齐、库尔勒等地后,龚永洪仍在犹豫。突然,脑海中跳出一个地名——且末。他还未南下广州之前,妻子的家人已来到新疆,落户且末县塔提让镇务农。25年前,他第一次去塔提让镇探望岳父岳母一家人。镇子靠近车尔臣河,周边沙漠地下水位非常高,挖两三米就出盐碱水。那时农村穷,没钱买细盐,人们就赶着毛驴车到戈壁滩拉土盐。盐碱是海水流走之后干涸的眼泪,而海水养殖最宝贵的就是盐碱。有水有盐,还有亲戚帮衬,多好。
于是,龚永洪再次来到且末。
时隔25年,且末变了,风沙减弱,街道整齐、城市干净美丽。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公司落地给予大力支持,从选址到各种手续一路绿灯,帮助跟进。且末人治沙的决心和毅力、热情质朴和务实作风,让他感动。2023年10月,龚永洪在且末县注册了公司,随即选址在色日克布央村外的沙漠挖鱼塘、修建养殖基地和生产车间。
龚永洪满怀信心地说:“这里有发源于昆仑山冰川雪水汇聚而成的车尔臣河,沙漠远离都市没有任何污染,水中的微生物非常丰富,优势尤其明显,是海洋鱼养殖的理想之地。”
陪同前来的90后李鹏林,是塔提让镇负责农业的年轻干部。他老家在甘肃,在且末工作6年。每年春秋两季,每个乡镇都要组织人去治沙站种树,各个乡镇都有固定的绿色片区和任务。对且末人来说,植树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和重要。他自豪地说:“如今且末风沙小多了,环境明显好多了。”
刚到且末时,遭遇大风,让李鹏林心情沉重,不知自己能否在此扎根。现在他已结婚、生子,成为新且末人。当年他们一起来且末的军转干部有几百人,大多数人都留了下来。他在阿亚克塔提让村任党支部书记两年半,更新换代150亩林带,改善村容村貌。我问他,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留下,他说:“是且末人乐观积极治理沙漠,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
因为环境的改善,使人才留得下来,沙漠海水养殖最终能得以实现。
10月30日,参与治沙的群众在于田县城以北20公里左右的一处治沙现场铺设草方格。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龙摄
二
在沙漠还原现代海水,激活亿万年前的微生物,古老的记忆恢复了。沙漠多么不可思议。
由李鹏林引荐,我在公司见到了正在观察水质变化的技术人员田小峰。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塔提让人。风吹日晒下,他的皮肤呈现出一种被灼伤后的暗黑色,若不问,猜不出他年仅22岁。
“沙漠里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鱼塘水温通过全生态智能恒温循环系统,保持在鱼类健康生长的20摄氏度到30摄氏度之间,不用担心水温问题。”田小峰告诉我,总公司技术团队不仅研制出生态智能恒温循环系统,在盐碱地、沙漠海鲜养殖专业技术方面也实现了重大突破。有了智能技术加持,养殖基地实现了零抗生素、零排放、零污染,鱼塘日常只需两人就可以轻松管理。
沙漠海水养殖毕竟前所未有。龚永洪不敢掉以轻心。每一步,他都走得小心谨慎。
挖好鱼塘放上水后,不能马上投放鱼苗,要先养水,这是他以前所不知道的。因为从沙漠抽出的水含盐量只有10‰,模拟海水养殖要将水的含盐量提升到20‰,加盐后,再添加微生物。当然,调配海水的秘方是商业秘密,不能公开。鱼饲料是公司研发的,主要成分是打碎的芦苇秆和芦苇叶,每天早晚喂两次,水温20摄氏度左右。
第二步才是养鱼。千里迢迢运输到沙漠的鱼苗,太小太娇气,怕猛然投入无法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要先把鱼苗放在桶里饲养,直到今年6月才投入露天水池养殖,已长至15厘米左右,过一两个月就可上市。鱼销售之后,池塘再投入虾苗,虾吃底部的微生物和细沙,不用喂食。待水质净化、虾长大些,再投入鱼苗。养鱼的废水养珍珠贝、生蚝等,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水只进不出,不大排大放,一周左右补充蒸发水,鱼池底部是防水的,水除了蒸发始终循环使用,实现零排放、零抗生素,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个是珍珠贝产的珍珠,网里的是生蚝,试养非常成功。”龚永洪展示着他特意捕捞上来的水产品说。在养殖海洋鱼的同时,龚永洪还在鱼塘投放了200万珍珠贝苗和一部分生蚝等水产品种进行试养。
9月26日,且末县时时鲜水产有限公司试养的珍珠。龚永洪 摄
沙漠海水养殖遇到的最大困扰是自然环境。每年四五月份,沙漠里的风沙很大,对照明用的太阳能板造成损伤,沙子侵入养殖池,对养殖池影响也很大。另外,由于沙漠养殖基地靠近村庄和棉田,且为露天养殖,棉花打药时混合空中飘浮的沙子,会携带一部分农药残留,对养殖有一定的影响。为防风沙,后期需在周边种植防风林带,这与戈壁海水养殖相比增加了成本。
沙漠海水养殖有利于治沙,市场前景广阔,带动当地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未来一定会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做大做强。
我不禁遥想10年后的这里:万亩沙漠,将被自动控制的现代化工厂代替。大型池塘里,金鲳鱼、石斑鱼、泥艋鱼等鱼翔浅底,从鱼类到虾类、贝类的循环养殖系统日夜不停。饲料工厂、微生物厂、海产品加工厂、珠宝加工厂、化妆品厂、虾青素提取厂等排列有序。各种树木郁郁葱葱,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扎房车营地,在此钓鱼钓虾、吃住行玩,体验一条龙服务……
那时,我一定再来沙漠看看。(文/李佩红)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