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布克赛尔江格尔文化园“十二勇士”组雕(中国日报)
任茂谷
初冬时节,沿217国道,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戈壁上北行。天色阴沉凝重,劲风翻卷着低低的浓云,那似乎是一种历史的苍茫。我被莫名的氛围牵引,心潮起伏,产生了强烈的预感:难道会有某种奇遇吗?
这一天的目的地是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穿过和什托洛盖镇,按照蒙古族的风俗,进镇的路边有一座敖包。同行者介绍,这是古老的江格尔敖包,建于路边,是迎送客人和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汽车接近敖包时,天空的墨云突然灵动起来,打开了一个五角星形状的窗口,金红的霞光照射而下,连通天地。这是摄影人可遇不可求的“天堂光”。浓云很低地翻滚,一片金光笼罩着敖包。我拿出照相机,抓拍了几张敖包与奇云的照片。车驶离217国道,向西沿和布克河南侧的公路,朝县城开去。
迎面是高高低低的山峦,墨云留在山外的戈壁,一片蓝色的奇云在山峦后面升起,自西向东移动。越过山头,斜阳照在上面,染出浓浓的红晕。云头越压越低,演化成了一对巨大的乳房,乳头伸向大地,似在哺乳。强烈的浓红,蓝色的背景,深沉的大地,我叫停汽车,身体靠着一块巨石,举起照相机狂拍。呼啸的准噶尔大风,吹得我无法站稳。我紧靠大石头,移动镜头继续拍摄,直到天光成墨,大地在哺育中沉沉睡去。
晚上住在和布克赛尔小城,我把照片传到笔记本电脑里翻看,给那幅奇特的照片起名《哺乳大地》。入睡前,一直琢磨着下午的奇云之缘,也许包含有某种缘分与契机。
我对和布克赛尔好奇已久,这一次出行前,特意做了一番攻略。
这座县城里居住着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后裔,被称为“江格尔的故乡”。江格尔3个字,唤起我内心深处的记忆。上中学时,我在老家县城的新华书店看到了《江格尔》史诗,好厚的一本,大概是最早的汉文版本。翻开书页,草原上的宏大场面,歌唱般的叙述,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着一个少年的心。书店要下班关门了,我读着还不舍得放手,看定价,1.05元,太贵了。我每月的生活费只有6元,犹豫再三,我狠心咬牙决定买下它。我让营业员一定将书留着别卖给他人,第二天向几个好朋友借到钱,凑够了跑去书店买书。之后,我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沉迷其中。那段时间,我经常梦见跟着江格尔打仗,是大英雄身后的小英雄。这部史诗激发了我的英雄情结,与我走上文学之路有一定的关系。
此次来到“江格尔的故乡”,青涩年华阅读史诗的情景历历在目。史诗描绘出人间理想,富饶阿尔泰山西侧,锦绣宝木巴国度,居住着500万各族居民,说70种语言,不用翻译能相互交流。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不分你我。来到这个传奇之地,我兴奋不已。刚到和什托洛盖镇,巧遇奇云,似乎暗含了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我期待此行能有更多的奇遇。
第二天起床吃过早饭,我先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这是一栋俄式建筑,过去是第七世和硕亲王渥龙木加甫的王爷府。里面布置了几个展厅,展出西蒙古土尔扈特部落远去伏尔加河流域,又回归祖国,以及英雄史诗《江格尔》诞生流传的故事图片和一些文物。过去只知道《江格尔》是蒙古族史诗,参观之后才明白,蒙古族分几大部落,这部史诗源起蒙古族卫拉特部,大约产生于13世纪。15世纪前后,《江格尔》在新疆地区逐渐形成,与《玛纳斯》《格萨尔王传》一起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3部最著名的史诗。
东归之后,乾隆皇帝封赐地位仅次于渥巴锡汗的策伯克多尔济为土尔扈特北部盟长,以和布克赛尔为中心驻牧,延续九世亲王,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如此说来,卫拉特人的故乡,就是传说中江格尔汗的故乡。蒙古族传唱史诗的民间艺人叫江格尔奇,全国著名的江格尔奇多集中在这里,他们在口口传唱中不断加工、丰富江格尔史诗,使其篇幅不断增加。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就是史诗的起源之地。
展馆里有一幅《江格尔》史诗描绘的哺乳图。一位蒙古族妇女,袒露胸怀,两股乳泉流成两条白色的乳河,在青青草原上弯曲流淌,哺育大地。看到这幅图画,我惊呆了。前一天拍到的“哺乳大地”奇云,神似这幅母亲哺育图。
离开博物馆,到城东5公里,看准噶尔古城遗址。开阔平坦的草地中央,一座规模宏大的夯土方城出现在眼前。四方土墙坚实如磐,可在上面跑马行车。目测城墙高约5米,上窄下宽,四角有半圆形的瞭望楼。曾经的宫殿楼宇全然不见,空旷的方城中,仅剩房基残垣、夯土台、散落的青砖、简瓦、兽头瓦当。西北角有一座藏式佛塔遗迹。史料记载,这里曾是准噶尔汗国的王廷,当时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
明朝末期,蒙古族分为东西两部,东部游牧于漠北和漠南,西部游牧于漠西,也称为瓦剌部,后改称卫拉特。准噶尔部建立起准噶尔汗国,清康熙时,汗王噶尔丹控制了天山南北,建立起历史上蒙古人最后的游牧帝国。噶尔丹雄心勃勃,想成就祖先成吉思汗的帝业。由他发起与清朝的战争,前后交战70多年,直至最后被完全征服。
准噶尔汗王定期在这里召开西蒙古王公“丘尔干”(联盟)大会,远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王爷、青海的和硕特部王爷以及一些大的部落头领,都来参加会议。
王者远去,留下了“准噶尔”这个地名,肥美的草原,成了土尔扈特人流浪归来的家园。考古学者认为,位于和什托洛盖镇的骆驼石高台,是新疆最古老的人类活动区域之一。辽阔的准噶尔盆地,是准噶尔汗国曾经的腹地。
小城还有个必看之处,是位于城北的敖包特库热庙。县城北高南低,去寺庙步步向上,远远看见庙前八座白塔,一排转经筒,经幡伞盖,以清澈湛蓝的天空为背景,给人一种震慑灵魂的平静感。寺庙的门楼和大殿,都是绿色琉璃飞檐歇山顶,高大轩昂。走进去,迎面是几十级陡峭的台阶,庙宇耸立在最高处,让人仰视。墙上一块铭牌,写有寺庙的简史。庙号“敖包特库热”,含有坚固、昌盛之意。
这座庙始建于明崇祯三十年(1640年),历经清乾隆、嘉庆、同治、光绪4次重建扩建。战乱使经堂、佛像、经卷、贵重物品多次被毁,又多次新建扩建。鼎盛时期,庙里有喇嘛500多人,每到法会日,众喇嘛身披绸缎袈裟,头顶镶银僧冠,人手一只铃铛,坐于禅座之上,诵习藏经,音律远扬。诵经完毕,打起皮鼓,吹奏长有丈余的套管铜喇叭,雄浑号音飞出庙门,昂扬全城。此时,敖包特库热庙有喇嘛50多人。清冷的空气中,琉璃漆器反射着光芒,经幡舞动,伴随着韵律整齐的诵经声。这样的肃穆,让人自觉地放缓脚步,心怀敬畏。
从寺庙出来,走到位于县城中心的东归广场。这里有座江格尔雕像,身披铠甲,凌空跃马,勇往直前,还有跟随他征战各路的12位英雄群雕。
我向江格尔雕像致敬。正凝心静气之时,寒风劲起,刮飞了帽子,全身打了一个冷颤,似乎与雕像发生了某种感应。捡起帽子,抬头看天时,比昨天更奇异的云象出现了。一片巨大的锦绣花毯铺在纯蓝的天空上,红、紫、绿、粉、黄,从外向内一层一层包裹,围着中间的乳白色云絮,酷似一只漫步仙国的梅花鹿。和布克赛尔由“和布克河”和“赛尔山”合称得名,意思为梅花鹿出没的地方。天空出现的锦绣白鹿云,似乎就是《江格尔》史诗中描绘的人间天国吉祥图。
我屏住呼吸,举起相机拍摄。生怕一出声,把天空的神鹿惊走,又怕对不准焦距,奇异的云稍纵即逝,没有拍好就消散了。事实上,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镜头对着云图,拉远拉近,拍了十几张,云图不仅没有消逝,还更大更清晰了。焦距放大后,看到旁边涌现出更多的云图。一片碟状云团飘在不远处,一黑一白两只圆润完整的海豚云出现在另一处,像山的、像水的、像牛的、像熊的,在湛蓝的天空上纷纷出现,形象完整,边缘光洁圆润,没有一丝慌乱。居于中心的锦绣白鹿图由椭圆变长变大,变成一只大脚的形状,慢慢移向敖包特库热庙。中间的白云,变成两只对望的梅花鹿,在高耸的佛塔之上,再现了《江格尔》描述的天国景象。漫天飘浮的特殊云象,让我忘掉所有,一直拍到天色变暗,双手麻木。
晚上和朋友讲起这两天的奇云神遇,拿出相机,展示这两天拍摄的照片。他们解释,和布克赛尔三面环山,向东开口朝向准噶尔戈壁。小城气候冬暖夏凉,春季气候多变,常有奇云变幻。但是我拍到的云象,他们也感到惊奇,说从未见过这样美丽完整的云象图。
深藏山间的和布克赛尔小城,蕴藏着历史丰厚的语言,把奇幻天象给了我,让我两天之内拍摄到传说中再现的奇云景观,处于史诗与奇云的神游之中。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