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新疆日报》是在上世纪80年代。
记得那是我初中时的一节作文课,一个沐浴在金色暖阳的下午,语文老师让我朗读了自己的作文后,鼓励我说:“听说你爸爸的文章上《新疆日报》了,你也好好写,争取上《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是什么报?生活在农村一方小小天地的我并不知晓。
“《新疆日报》是新疆的党报,毛主席两次为它题写报名呢!”爸爸满脸自豪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并递给我一份发表他文章的样报。捧着散发油墨香气的报纸,我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让我的文章也刊登在《新疆日报》上。
22岁那年,我获得了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全国征文比赛优秀奖。这是我第一次与文学结缘,然而这并不曾改变我的命运。
身处农村,结婚、生育、工作,一切都更为现实而沉重。文学梦像一个彩色气球,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生活中飘远了。
马志娟在奇台读者分享会上给读者签名。马志娟供图
47岁那年,父亲想要出一本书,让我帮他整理文稿。与文字的亲密接触,让我的梦想在黑暗的泥土下沉寂了30多年之后,终于发芽。我开始写一些文章投给《昌吉日报》和《回族文学》,被陆续发表。
就这样,我写作的欲望越发强烈,可什么时候才能在《新疆日报》上发表文章?
去年9月,在玛纳斯县北五岔镇第二十五届棉乡艺术节上。我正挤在人群里看拔河比赛,昌吉州作家协会主席,回族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刘河山朝我扬了扬下巴说:“看,那个人就是你心心念念的《新疆日报》的记者,已经采访好几个人了。”
听说新疆日报的记者在现场采访,我的情绪一下变得高昂。顺着刘河山主席的视线,我看到一位戴着大檐遮阳帽、斜背着包的中年女性,正在一个手工饰品摊位前采访。
我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引着,不由自主地走到她旁边,认真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只见她带着微笑,一边和摊主认真交谈,一边点头应和,还不时在本子上记着要点。或许是感应到了我的关注,她扭头给了我一个善意的微笑。
相处的一天一夜,这位记者回答了我多个关于《新疆日报》的问题,我心里对新疆日报的向往更深了。
后来几天,我在石榴云上看到了这位记者的采访成果,《北疆小镇的艺术节有点“高大上”》《这个乡村艺术节 有“土味”更有品位》《玛纳斯县这个“棉乡”的棉花文艺范儿十足》《种地不耽误画国画 玛纳斯农民成县级非遗传承人》。从她的采访和文章中受到启发,我书写这场活动的报告文学《棉棉乡情》,被发表在《回族文学》2023年第6期,今年还入选了昌吉州文联向建州70周年贺礼的丛书《博峰文丛》。
看到“我和新疆日报的故事”征文启事,我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连夜提笔写下了这篇征文。我想让我的文字、真情一起赴《新疆日报》之约。
(作者系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专题通道)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