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古往今来,“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一词由何而来?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的一件文物或许能给你答案。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展出的文物铜节约。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摄
2013年,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多岗墓地出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文物——铜节约。这件西周时期的器物直径2.4厘米,厚1.3厘米,四面通透,形制独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铜节约其实是一种马具,类似于现在的三通管或四通管,虽然个体很小,但却非常实用。古代时,马车上最为精致的配件就在马络头上。马络头俗称“马笼头”,是套在马脸上控制马匹的核心部件,主要由络带、节约等部件构成。马络头上的缰绳或络带通过“节约”穿绳而过,使缰绳和络带连为一体,达到控制马的速度和方向的作用。唐代诗人李贺有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金络脑”就是指马头部佩戴的铜辔头。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讲解员杨虹介绍,这种看似简单的设计,蕴含了古代工匠对物理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通过巧妙地分散并承受力量,铜节约有效地避免了运动中可能发生的断裂或脱落,展现了古人在器物制造上的巧思和智慧。
铜节约犹如一个个竹节,连接起主杆和枝叶,后来逐渐延伸出节制、约束、节俭的意义。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指节俭朴素、节制约束,要在物质欲望上克制自己,这样才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养成。
铜节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并在西周时期广泛使用。在物质并不充裕的古代社会,如何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延长物品使用寿命,是古人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铜节约的广泛应用,正是节约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铜节约告诉我们,节约并非现代社会的概念,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杨虹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约”一词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最初的物质节约,到后来的资源节约、时间节约,再到现在的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节约的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铜节约,不仅是对这一概念的历史见证,也让我们看到,节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智慧,已经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