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新疆丨有泉水的巴里坤
2025-03-29 10:00:12 石榴云/新疆日报

品读新疆

盛夏皓月当空

投宿的旅人用泉水洗去燥热和沙尘

沐浴着野花的芳香进入梦乡

翌日神清气爽踏上征途

点击音频收听《有泉水的巴里坤》


  巴里坤是个大盆地,里面装着鸣沙山、河流、湖泊、湿地,还有天山皑皑雪峰、山腰绵延数百里的墨绿色原始松树林。这里春夏绿草成茵野花烂漫,空气清新怡人;秋冬白雪茫茫圣洁肃穆,仿佛一个拥有无数美景的天然大盆景。

  千万年来哺育这个天然大景的除了季节性雨雪水,还有天山渗入地下的冰雪水,它们通过无数如毛细血管般的泉脉与河流,滋养着这方水土。因东天山最高峰、海拔4886米的喀尔里克冰川隆起,地势呈东高西低的巴里坤盆地,河流都往西流淌,故有“百川倒流”之说。“百川倒流”为巴里坤六大奇景之一。

  四面环山的巴里坤草原,属于山间盆地,平均海拔1500——2000米,东西绵延约160公里,南北山弯弯曲曲相距三五十公里。盆地中段隆起海拔4308米高的月牙峰和4172米高的平雪峰,它们脚下的地势也有所抬高,导致河流改道,至今留有遗迹。红山口下游的高石梁名为“石河子梁”,石河子梁下游的红山农场场部西北两公里处,有条被洪水冲刷开的一二百步宽、三五米深的河床,后来被上游发洪水冲下来的大量细沙淤积封堵,改道往南一公里余,冲刷开一条新河道。原先的河流“移情别恋”后,沿河床底大小泉眼密布,逐渐流淌成一条东西长六十公里的河流,被当地人称为“大河”。

  清乾隆年间,这里开始大面积垦荒种田,屯民在奎苏乡北戈壁修渠拦截河流浇灌庄稼,导致柳条河断流,沦为季节性河流,因这条大渠是清政府拨银两开凿的,被称为“皇渠”。
  巴里坤东、南、北三面山里的大小山水河流,多源自山泉水。柳条河断流,红山农场八连、九连之间曾有几个泉眼,涌出的水流淌成一条小溪,原为巴里坤二道河子的源头,上世纪70年代因上游机电井过多,那些泉眼逐年干涸,至今八连至该场场部北侧的河床已被夷为农田。六连北两公里处有眼碗口粗的泉眼,成为二道河子的河源。

  红山农场二连前两公里处,据当地老人们讲,“大河”巨大的拐弯处有78个泉眼,故名“泉淖”,1959年冬季至1960年开春全县农牧民在此修筑一座大型水库——团结水库,拦截“大河”和“泉淖”的水流。1981年在团结水库下游五公里处又修筑了一座储水量比团结水库多一倍的二渠水库,让不羁的河流按人的意志浇灌农田。两座水库大坝外侧脚下都有几个盆口粗喷涌着清澈水流的泉眼,即使严冬时节这些泉眼都不封冻。大小泉眼星罗密布,流淌到下游自然分成几条小支流,源源不断浇灌湿地,补充巴里坤湖的水量。登高远眺,河道与支流像血管分布,又如闪光的缎带铺展在草地上。

  巴里坤盆地南缘的东、西黑沟是水流量最大的两条沟,沟外山脚下的小拐弯处,有大小不等十多个泉眼,春、夏、秋季涌出的水流淌成长短不一的小溪,冬天封冻如一条条白练。因这里泉眼密集,故名大泉湾。
  还有骆驼泉、镜儿泉、仙姑泉、饮马泉等,在巴里坤也是有名的水泉。
  骆驼泉位于巴里坤湖两公里处,因巴里坤湖是咸水湖,所以过往的驼商队、放牧的骆驼群和黄羊等许多野生动物都在此饮水,故称骆驼泉。

  巴里坤湖北畔,有一眼从沙石中涌出的泉水,汇成百余平方米的水面,清澈见底,灿若银盘,名为镜儿泉。清代中期丝绸之路新北道畅通,驼队络绎不绝,这里成为中途大站,军队设卡伦守护,商贾兴建商铺,迎来送往商旅近二百年。遥想那时,远山、草地、野花、驼群,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盛夏皓月当空,投宿的旅人用泉水洗去燥热和沙尘,沐浴着野花的芳香进入梦乡,翌日神清气爽踏上征途。天山南道辟成通途后,镜儿泉逐渐被历史遗忘。
  巴里坤湖南有两座褐色峻峭的小山,当地农牧民称尖山子。尖山子北坡陡峭的石壁下有两股清泉穿隙而出,名为“仙姑泉”和“泪泉”,泉水清冽甘甜,当地农牧民从数公里驾车来此取水回家煮饭煎茶。夏日旭日东升时,遥对东天山垭口的尖山子,最先沐浴曙光,同山脚下蓝色的湖面,绿色的草地,构成一幅壮美的“尖山晓日图”。

  上世纪70年代,我在巴里坤北山楼房沟参加建设工作。楼房沟得名大概是因为那儿有座高数百米、形如高楼大厦的峭壁。我曾跟随同事沿一侧的羊肠小道攀爬到峭壁顶部,顶部一片平滩上长有茂密的草木,平滩几十步处还有一堵数十米高的褐色峭壁,壁下凹陷似山洞。峭壁上有一眼细细的泉水,昼夜不停地流淌,在此放牛的牧民用铁皮桶接水,一天能接好几桶。楼房沟内这样的滴水泉有许多处。在这些小泉水的滋润下,周围的深山峭壁上草木葳蕤,爬满藤蔓、绿苔。

  巴里坤人傍水泉而居,以水命名的村落也多,如金家水、李家沟、西泉子、泉水地、西黑沟、大泉湾等。泉水润泽一方水土,在此留下许多历史人文遗迹,如各个时期的烽火台、碑文,唐代古城,明代木城,清代的“绿营兵城”和满城,及百多座庙宇。巴里坤历经几千年的岁月更迭,不同的时代里,有着不同的称谓。古时称“蒲类”,唐代称“甘露川”,清代则相继更名为“巴里坤”和“镇西”。之所以叫“甘露川”,就是因为这些泉水吧。

  文/秦志全


W020231121403827332384.png

主播:晓隽

新疆文化艺术研究会朗诵艺术学会会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郑欣然]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