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新疆丨丝路天山道
2025-03-26 10:48:20 石榴云/新疆日报

品读新疆

吐鲁番的一草一木

都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

交河、高昌故城遗址的一垣一巷

都讲述着中华文化的精彩篇章

点击音频收听《丝路天山道》


  20多年前,我在吐鲁番工作,交河故城是我们常去调研的地方,故城遗址是世界罕见的生土建筑群,汉代车师城邦都城、唐代安西都护府初设地就在这里,天山南麓的车师古道起点也在这里。

  从交河故城出发,穿越天山廊道至吉木萨尔北庭故城的线路是车师古道的主道;车师古道不局限于主道,还包括平行于主道的许多辅道,如同丝绸之路,并非局限于地图上标出的北道、中道和南道,在塔克拉玛干西北边缘地带的胡杨林里分布着众多网状的古道遗存,当地牧民告诉我:“这些都是丝绸之路。”因此,交河故城、吐鲁番市、兵团十二师221团、红柳河园艺场、大河沿镇、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等均在车师古道上。

  吐鲁番的一草一木都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交河、高昌故城遗址的一垣一巷都讲述着中华文化的精彩篇章。离交河故城东南不远处有亚尔乃孜沟,其上游拦坝积水,建成了亚尔乃孜水库。2000年暑假,我们陪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考察团到亚尔乃孜水库调研,站在连接车师古道的水岸上,看着水之韵,思考水之道。在这里尤能体会“大一生水,水润万物”的道理,干旱缺水的吐鲁番比其他地方更珍视水的存在,这一生命本原是火州之魂,对水的开发运用也形成吐鲁番独特的文化景观。

  水在《周易》里对应坎卦,在吐鲁番有坎儿井对应,坎儿井是中华文明的奇观,被视为“地下万里长城”。坎儿井是吐鲁番的地下人工水道,它与车师古道互衬互应,共同体现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吐鲁番”在维吾尔语里是“低地”之意,用《周易·序卦》“陷必有所丽”来诠释恰如其分。《周易集解》云:“坎虽陷于地,必有所丽于天。”吐鲁番盆地独特的地形与人文化生出的中华文化璀璨之光,印证着《易传》彖辞“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我惊叹吐鲁番自然与人文水乳交融的哲学,正如庄子言“万物与我为一”。

  亚尔乃孜沟流经交河故城两侧,上游连着221团,221团西部有藏于茫茫戈壁中鲜为人知的“大旱沟”。这里别有洞天,夏季泉水叮咚、溪水潺潺、绿树成荫,满沟芦苇尽情生长沾染《诗经》气质,一处季节性微型瀑布挂在“大旱沟”的峭壁上,与地表312国道两边辽阔干旱的大戈壁形成巨大反差。西汉时期的吐鲁番先民一定有人从这里汲水上路,然后带着行囊,上马跨鞍,奔向天山北麓的车师后部。车师古道上一直有人行走,携日月丽乎天,伴草木丽乎土,历经沧桑,抵达当代。

  穿越车师古道上的天山,必经吐鲁番大河沿,大河沿因天山峡谷中的一条“大河”而得名。今天的大河沿是吐鲁番市高昌区行政区划的一个镇,也是铁路上的吐鲁番站所在地。我在吐鲁番参加工作3个月后到大河沿镇锻炼,那时大河沿镇还是天山脚下的一个小镇,每逢周末,机关里的同事都回到吐鲁番市城区的家,我一人独守戈壁滩上的小院住所。小院后面是一大片墓地,夜幕悄然降临,恐惧也微上心头。当意识到自己的卧榻就在车师古道旁,遐思代替了恐惧,安然入梦中传来驼铃和马蹄声,于是诗意萌生,写下:“车师古道烟霞艳,沟沟坎坎丽乎天,高山流水伴豪杰,天地乾坤中华园。”

  《宋史》中记载,东京朝廷供奉官王延德曾到交河城,出城后在大河沿稍作休憩,然后翻越天山,沿途经汉家寨,天山顶有龙堂,龙堂里有石记,过了天山,“西州外生(甥)师(狮)子王阿厮兰汗”已安排人在高台寺烹煮羊马美食,恭候多时。

  说来也巧,我在镇上的工作结束后数月,北京大学考古学者途经大河沿开展吐鲁番唐代交通路线考察,与我在大河沿镇小院住所里那个车师古道的梦似有某种关联。

  在吐鲁番工作期间,始终没有机会像王延德或北京大学考古学者一样穿越天山上的车师古道抵达北庭,让我多少感到遗憾。去昌吉学院工作多年后,命运注定的缘分终于到来。2023年8月,我走进久久萦怀的北庭故城遗址,站在历经千年风华的古城墙下聆听历史的回声,感悟北庭与交河的呼应,致敬北京大学考古队精心开展的发掘工作,于是力量倍增,接续行走车师古道之梦。其实,这不是第一次走进北庭故城,早在1994年暑假,我曾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考察团,跟随自行车队路过这里,由于当时的工作重点不是文化研究,仅在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前稍作停留。那时这里还没有被文旅部门保护开发,大家觉得平常无奇,但那一刻与历史时光的合影却非常珍贵,成为见证我不可逆转青春的美好记忆,见证我在天山南北不自觉地寻求从车师古道起点到终点的文化链接,领略藏在天山深处的文化景观与旖旎风光。

  时隔一年,我再次走进北庭故城,深度品读北庭文化,实地体验中华民族古圣先贤曾经生活过且留有余温的共有家园,真切感受他们曾经走过的车师古道,交河、高昌、北庭这些光耀千秋的文化名片被历史时光系成绚丽多彩的花束,与天山上盛开的雪莲交相辉映。

  日月草木,丽乎天地;东西南北,天下一家。车师古道上被光阴湮没的人文故事与文化密码需要我们不懈叙事与解读。

  文/林艺鸣

主播:鲁金秀

新疆文化艺术研究会朗诵艺术学会会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郑欣然]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