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 赵梅
在新疆博物馆隋唐时期展厅里,有一件长相奇特的文物,它的上半部分是面带微笑的人首,下半部分是双耳竖立的牛头,上下有一连通的圆孔,似一件雕琢精致的工艺品。它源自“来通”,是流行于唐代时期丝绸之路的饮酒器具。
新疆博物馆陈列的“人首微笑牛头陶饮器”。新疆博物馆资料图
来通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流出的”,源于人类用动物角制作的酒具。因外形类似兽角,又称“角状杯”,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场合。丝绸之路开辟以后,来通传入中国。
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这件名为“人首微笑牛头陶饮器”的文物,也被称为陶来通杯,出土于和田县约特干遗址。文物通高19.5厘米,上半部分是一微笑的胡人形象。只见此人头戴高顶螺帽,眉毛弯弯,鼻梁高挺,眼含笑意,上唇蓄有两撇上翘的八字胡,下唇布满浓密弯曲的山羊胡子。下半部分是一个牛头,此牛双耳竖立,眼睛圆瞪,双角弯曲,嘴部撮成一个圆孔。其顶端为注酒口,牛嘴为出酒口。
约特干遗址还曾出土一件唐代“人首怒像陶饮器”文物,上半部分是发怒的胡人形象。此人双眉紧锁,怒目圆睁,也蓄着浓密弯曲的八字胡和山羊胡,下半部分已残缺。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博物馆馆藏的唐代“女首牛头陶注”文物。克州博物馆资料图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博物馆,馆藏着一件形制类似的文物。这件唐代“女首牛头陶注”,也是一件陶来通杯。其通高19厘米,人首部分是一个头戴冠饰的女子形象,下半部分也是双角弯曲的牛头形象。
这件文物既不能储酒,也无法平放在酒桌,古人到底该怎样用它去喝酒呢?
国内研究人员结合国外出土来通分析,新疆出土的陶来通杯虽在外形上和波斯出土来通杯相似,但却不一定是社交场合的饮酒器具,很可能是拜访敬神的宗教祭器或礼器。
国内研究显示,丝绸之路开辟以后,来通流入中原,成为皇室贵族、士大夫中的潮流物件。东魏翟门生石棺床上,便刻有“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手持来通酣饮的图像。到了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来通被大唐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所吸纳。唐人结合自身的生活和审美习俗,对其吸收并创新,让来通杯呈现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时髦”造型。
“来通杯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意,见证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互鉴互融,体现出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历史画卷。”阿迪力·阿布力孜说。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