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系统性保护让吐峪沟石窟重焕新生‌
2025-03-28 21:32:50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 贾春霞

  早春三月,在火焰山南麓的峡谷深处,吐峪沟石窟西崖洞窟区,施工团队正在崖体上搭设钢架,实施西崖洞窟集中区部分洞窟保护加固工程。专业人员将对11个洞窟进行本体保护加固,全程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

吐峪沟石窟遗址。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摄

  吐峪沟石窟遗址位于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村,开凿年代为公元5世纪至14世纪晚期,是古代高昌地区开凿时代最早、营建规模最大、洞窟类型最齐全的佛教石窟群。2010年至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等单位组建联合考古队,持续开展10次考古发掘,新发现洞窟157座、地面寺院3座,出土佛经写本、官府文书等珍贵文物。

  作为丝绸之路上佛教东传西渐重要节点的一处石窟,因地处地震带、长期受风蚀雨侵及历史人为破坏,截至21世纪初,约70%洞窟存在崖体开裂、壁画剥落等险情。2009年系统性保护工程启动以来,国家累计投入7135万元实施10项重大工程,有效缓解自然侵蚀问题,为这座多元文明对话的石窟群筑牢安全屏障。

  火焰山赭红色山体尚未褪去冬日的冷峻,吐鲁番盆地深处的沟谷已悄然苏醒。融雪溪流在砾石间流淌,百年桑树萌发新绿,杏花掩映的村落依山而建。3月21日,记者一行向峡谷深处行进,只见斧劈般的赭红色山体裸露出沉积岩纹理,垂直崖壁上蜂巢状洞窟错落排列,不时可见加固过的崖体和水泥挡墙,这就是吐峪沟石窟。

吐峪沟石窟编号W66的洞窟内的壁画。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摄

  在沟口的西崖下,一处编号W66的洞窟已加装保护棚。洞窟内,青金石研磨的蓝色颜料历经千年仍鲜亮如初,洞窟内壁画人物造型生动传神。“2020年,我们开展了洞窟及壁画抢救性保护,通过裂缝填补、空鼓灌浆等关键技术,使濒危壁画重获生机。”吐峪沟石窟文物保护所所长阿不力提甫·阿不都热依木说。

  近年来,为做好吐峪沟石窟的文物安全和保护工作,当地已实施了10项文物保护和基础设施项目。其中,2015年斥资650万元为314米坍塌崖体进行抢险加固;2021年通过拱形钢架支撑、加筋土坯护坡等方式加固新发现土遗址;2024年启动的东崖南段抢险工程,为430米危崖构建四重防护体系。同步新建防洪坝、管理用房、巡查步道等基础设施,实现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

  “如今,我们正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计划3年内再申报4个项目,构建覆盖文物本体、赋存环境和灾害防控的全维度体系。”阿不力提甫说,今年,吐峪沟石窟部分区域将向公众开放,向人们讲述文明传承新篇章。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高洁]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