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首趟“2路印记 城市畅游专线”开启试运营,停运14年之久的2路公交车,以“时光列车”的崭新面貌再度启程。这一消息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遍了乌鲁木齐的每一个角落。
市民在乌鲁木齐市八楼公交车站打卡点留影(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回归!乌鲁木齐2路公交车带你穿越时光隧道”“八楼的2路汽车今天发车了”“有种坐进时光机的感觉”“20年前挤在车厢里的青春,今天变成了一块钱就能重温的故事。”……网友们的“回忆杀”也唤醒了整座城市。
城市发展的“黄金线路”
据乌鲁木齐史料记载,在民国时期,当时还叫迪化的乌鲁木齐就尝试开通公共汽车,但没能运营下去。解放后,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1953年,成立了新疆迪化公共汽车站,自此掀开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建设的篇章。
上世纪60年代行驶在八楼的2路公交。
1958年,在2路公交途经的友好路上,新疆昆仑宾馆落地建成,八层楼高的恢弘体量,让它成为城市中的“鹤立鸡群”之景,故被百姓称作“八楼”,成为了那个年代人们心中最向往“打卡”的地标。而1路和2路公交的昆仑宾馆站也因此改为“八楼”站。
八楼(资料图)。图源:新疆昆仑宾馆
这一命名的更迭,使“八楼”逐渐成为市民记忆的锚点——它不仅成为百姓们等车的站点,更是大家通勤、约会、归家的情感坐标。
排队等候2路公交汽车的乘客。
直到1962年,乌鲁木齐火车站(现在的火车南站)正式投运后,2路公交线路调整延伸至火车站,自此形成了贯穿城市南北的“黄金线路”,它北起机械厂,南至火车站,共设29座车站,途经北京路、友好路、长江路等多个商圈。
这一经典线路的走向,一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
人们拥挤着上车(资料图)。图源:新疆昆仑宾馆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2路汽车票价从最初几分钱起到两毛钱起,根据乘车站数计算。再后来,乌鲁木齐公交票价迎来一次调整,乘车不再卖票改为投币,1元便可以从头坐到尾。那时的2路公交,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依赖,每日客流量巨大,高峰时3分钟一班车,车厢里人满为患,甚至有人“挂在外面”,这满是人间温度与琐碎热气的场景,是独属于老乌鲁木齐那股子直往人心里钻的烟火气。
歌声里的城市记忆符号
进入21世纪以来,2路公交汽车不断地进行着优化和调整,从最早的蓝京华、红京华、黄海到安凯,再到中间投放过一段时间的乌鲁木齐惟一一批双层观光巴士,车厢里挂着艾德莱斯,有着竹子做的特色座椅……每一次车型的更迭都见证了2路公交线路的服务升级。
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城市的街道上穿梭不息的2路汽车,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曾经的2路公交汽车驶过医学院转盘。
2004年,刀郎一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唱红大江南北,歌曲中那句“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深入人心的歌词,更是让无数人记住了八楼,记住了停靠在此的2路汽车。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BRT快速公交系统应运而生。2011年,BRT线路运营后,2路汽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它的线路编号被保存下来留念。
曾经的公交车“八楼站”站牌。图源:新疆昆仑宾馆
只是右下角多了一行注释:“线路取消,保存留念”,让人不禁感慨岁月的变迁。
关于“八楼”和2路公交汽车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长约17米的BG670大通道公交车陪伴了许多乌鲁木齐人的童年。
2024年以来,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巡回演唱会在国内爆火,各个城市争相喊话刀郎早作安排,再次引爆人们对于乌鲁木齐2路汽车的怀旧热情。游客们从成都、广州甚至日本飞来,举着歌词本在站台合影,试图破解“八楼停靠汽车”的魔幻现实。同年12月,乌鲁木齐的八楼公交站,增设了复古站牌、光影幕墙、2路汽车的大通道车厢模型,车站也升级成为“八楼主题车站”。汽车模型为当年最经典的2路汽车车型,是北京BG670大通道公交车,它的出现,让不少市民想起了曾经乘坐2路汽车时的故事。
BRT“八楼站”。资料图片
同年,新疆昆仑宾馆中楼,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八楼,被列入第九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从此为这座具有辉煌历史的宾馆赋予了新的使命。
闪闪发光的新地标
如今,全新开启的“2路印记 城市畅游专线”,线路以八楼、三屯碑为接驳点,线路双向行驶26公里,全程运行时间130分钟,覆盖乌鲁木齐主要旅游景点、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区,成为乌鲁木齐首条城市畅游专线。
乌鲁木齐2路汽车旅游专线线路图。公交集团供图
专线车身外观完全恢复以前2路公交的经典样貌,车内专门设计的“记忆·八楼”海报,老售票台、票夹、报站器等老物件,“西部歌城·刀郎的第一场雪”、乌鲁木齐、红山、百年公交的新旧对比宣传展板,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怀旧感爆棚。
“2路印记 城市畅游专线”驶入八楼公交车站(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对于本地市民而言,它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和记忆,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它更是被赋予了一种神秘的符号色彩,成为了游客们沉浸式体验乌鲁木齐城市风情、感受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一扇窗口,推动了“城市公交+文旅资源”的整合与提升,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民在乌鲁木齐市八楼公交车站打卡点留影(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眼下,停靠在“八楼”的“2路”公交汽车,已从回忆的相册里缓缓驶入现实的舞台,摇身变成一位活力满满的“城市推介官”,将乌鲁木齐的故事讲给五湖四海更多的朋友听,让这里成为城市文化旅游地图上闪闪发光的新坐标!
未来,就让我们继续与这辆“2路”公交汽车同行,在人潮与烟火中,书写出更多属于这座城市的人间诗篇吧。
素材来源:新华社、新疆日报、乌鲁木齐晚报、乌鲁木齐市文旅局、新疆公交、新疆我的家、新疆昆仑宾馆、中建新疆建工、BOGDA城市视角 | Design in XJ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