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读书节·创作·笔尖新疆丨首届天山文学奖获得者叶尔克西:以文学之笔为时代留痕‌
2025-04-23 15:53:46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新疆教会我以文学的方式为时代和生活留痕,寄托内心的情感,寻找并发现维系人与人、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时代的纽带。”首届天山文学奖获得者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回望40年创作生涯,讲述她以文学记录时代变迁的初心。从书写游牧文化的温情挽歌,到聚焦脱贫攻坚中的人性光辉,她的作品始终以“人”为坐标,勾勒出大时代浪潮下个体命运的深刻轨迹。

新疆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本人供图

  1985年,时年23岁的叶尔克西在《民族文学》杂志发表处女作《额尔齐斯河小调》。这部小说讲述生活在阿勒泰地区额尔齐斯河边的老祖母与小盲孙的故事:老人用挤奶声、民歌调与自然絮语为孙儿构筑“心灵之眼”,却得在现代化进程中送孩子进城求学。作品将民间挽歌的幽远韵律融入叙事,在祖孙离别的情节里暗喻游牧生活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这篇小说,我是趴在家中地毯上写成的。虽然当时写作条件差,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次愉悦的写作体验。”叶尔克西回忆,创作灵感源自少年时代邻家老奶奶的哼唱,“那声音虽幽怨却也温暖,遥远却也亲近,空灵中透着厚重。”

  如果说邻家老人的小调以独特方式进入作家的记忆,那么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的进取心境,便是小说创作的深层动因。对草原传统生活消逝的眷恋与焦虑,对新时代的向往与期待,成为她笔下的核心主题。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在家中写作。本人供图

  面向现实,通过文学讲好新时代的新疆故事,是叶尔克西写作四十年来的自觉选择。散文集《草原火母》《永生羊》,小说集《黑马归去》《天亮又天黑》《一个村庄的家》,翻译作品《寡妇》《原野飞雀》《蓝雪》《天狼》,影视剧本《永生羊》《小黑鸟》《第十二村民小组》《援疆干部》……从这些未能尽数的作品中,可见其创作的丰饶多面与跨文体写作的游刃有余。

  202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白水台》,是她扎根现实主义的又一力作。小说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将宏大视野与微观细描相结合,记录时代变革下新疆农牧区的现代化进程。“脱贫攻坚,不仅仅是经济上摆脱贫困,更是广大乡村的社会变革、精神洗礼,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人的变化、人的成长。”叶尔克西说。

  40年间,虽然生活已发生巨变,《额尔齐斯河小调》中那段“旋律”随街景远去,但文学对人与时代的凝视始终在场。“有时我想,小说里的小盲童若活到今天,或许他的先天性白内障早已治愈。他可能正如《白水台》中的人物一样,思考大时代下的责任与担当,追问生命与文化的意义,探索如何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共同记忆中,守护那些必须留住的文明基因。”叶尔克西说。

  《白水台》中的人物大多有现实原型,他们在脱贫攻坚中的真实故事令叶尔克西动容。“面对时代巨变,作家要关注人,用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写出人的精神,展现中国大地上别样的风景与风骨。”她表示,将继续行走于草原与城市之间,通过文学的细微发现,讲述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探索中国故事的新疆表达。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加尔肯古丽·吐尔逊]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