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烙画”传承人曹光耀火笔生花 烙出大千世界
2024-12-24 13:04:49 霍尔果斯市融媒体中心

  葫芦谐音“福禄”,形状圆润,象征圆满,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物。霍尔果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传承人曹光耀以火为笔,以梦为墨,在方寸之地勾勒世间百态。

图片

葫芦烙画作品。永程帆 摄

  12月23日,记者走进了曹光耀的工作室,这里仿佛一个葫芦的世界,从桌上到窗台,从地面到墙上,林林总总摆着近千个葫芦,大的半米多高,小的只有花生大小。葫芦上烙画着人物、花鸟、山水、走兽等各种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细微之处,匠心独显,一件件作品让人惊叹不已。只见电烙笔在他的手中飞舞,葫芦化身为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展示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曹光耀说:“刚开始涉及面不广,也就是简单的一些花花鸟鸟,时间一长,手法娴熟之后,涉及的就多了,比如说人物、生活方面,比较有代表性。”

图片

曹光耀正在创作。永程帆 摄

  接触葫芦烙画多年,新疆的大美山水、曼妙的民族舞蹈、丰收的花卉鲜果、记忆中的老建筑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曹光耀创作的源泉。曹光耀从2013年开始烙画,目前已创作了800多幅作品。这些烙画葫芦就像是时间的使者,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文化的温度。

  他说,一个完美的葫芦烙画工艺品需要经过挑选葫芦、构思设计、构画底稿、初步烙画、反复渲染、清理装饰等工序才能完成。

  刚开始,曹光耀把握不准力度,作品粗枝大叶,颜色不均匀,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他逐渐掌握了窍门,并结合中国画的神韵和西洋画的细腻,在用笔的技巧、上色、晕染方面进行创新,既保持了传统绘画的风格,又有现代艺术气息。近年来,曹光耀推出葫芦烙画各类文创产品,包括装饰挂件、摆件、容器等,同时开拓网络销售渠道,让“宝葫芦”成为更多消费者的“心头爱”。

图片

曹光耀正在创作。永程帆 摄

  在坚持创作的同时,曹光耀还致力于传授烙画技艺,他走进学校、社区,通过网络直播教学,讲解烙画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技法。在曹光耀的带动下,葫芦烙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曹光耀说:“现在我们乡有一个学员在跟我学画,前前后后有一年半了。一个月前,又有来自新源、乌苏的几个人联系了我,因为距离远,我们通过手机建了一个群,不定期给他们授课,通过现场操作、录制视频传授烙画知识。”

图片

正在晾晒的葫芦。永程帆 摄

  近年来,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充分发挥乡贤能人的作用,积极搭建平台,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上深耕细作,激活乡村文化旅游的活力源泉,让“诗画乡村”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党委委员、统战委员阿依恒·也尔肯说:“目前,全乡有葫芦烙画、锡伯族刺绣、鸳鸯琴以及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我们申报了锡伯族贝伦舞、弓箭制作等项目。我们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展教学、创作和展示活动,扩大非遗影响力。同时将非遗元素融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如设置非遗文化墙、非遗主题雕塑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还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通过制作短视频、直播、图文等形式,展示乡村的美丽风光、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

  【记者手记】在与曹光耀的交流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一位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不仅传授技艺,更传递了一种文化自信。他的葫芦烙画,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美,更让我们思考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曹光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葫芦烙画,让这门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霍尔果斯融媒体中心记者 永程帆)

[责任编辑:高洁]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