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阿勒泰地区将迎来第20个禁渔期。这一延续二十年的生态保护实践,不仅为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湖等水域的鱼类种群筑起“生命屏障”,更以法治化、科学化、全民化的治理模式,成为边疆生态治理的典范。
从“对抗”到“共生”,是一场跨越二十年的生态觉醒。自2005年首次划定禁渔期以来,阿勒泰地区的生态治理经历了深刻转变。早期,渔业生产者及当地百姓对禁渔政策抵触情绪强烈,在执法现场常常出现对抗执法和对禁渔不理解的状况。而如今,“全民禁渔”已成“全民共识”。2024年数据显示,乌伦古湖鱼群平均体长增长15%,北极茴鱼等珍稀物种重现水域,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而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政策从“堵”到“疏”的智慧升级。 制度迭代,从最初3个月禁渔期逐步延长至4个月,并划定乌伦古河福海段等常年禁渔区,实现“时空双维度”保护;执法创新,多部门联合执法成为常态,2024年各县市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开展“水陆双线巡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千余人次,有效查处违法捕捞各类案件;科技赋能,运用无人机巡查、电子围栏等技术,对额尔齐斯河北屯河段等重点区域实施全天候监控。
以法治之力守护生命之源。阿勒泰的禁渔实践,始终以法治为根基。《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出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形成联动,构建起“行政+司法”双重惩戒体系。源头管控升级,实行渔获物运输凭证制度,切断非法捕捞利益链……
全民共治,生态保护已融入阿勒泰文化基因。今天的阿勒泰,生态保护已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十年禁渔,不仅让阿勒泰的河流重现“鱼翔浅底”的生机,更探索出一条边疆生态治理的路径——以法治划定底线,用科技提升效能,靠文化凝聚共识。当2025年禁渔期的号角再次吹响,阿勒泰这片金山银水之地正以更坚定的步伐,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雪都嘟/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古丽娜)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