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张仁梅老人的读书笔记,最新一期的读书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相关内容,足足写了4页多。
85岁的张仁梅老人是库尔勒市文华街道“文墨润初心 书香浸楼兰”读书分享会的“铁杆书友”,一年时间,她参加了60多场活动,学习笔记写满了两大本。今年2月,她被街道授予“阅读马拉松奖”荣誉称号。
究竟是什么样的读书分享会能让张仁梅老人如此着迷呢?
文华街道地处库尔勒市老城区,人口密集、教育资源集中、文化需求突出。2023年3月,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辖区能人,组建领读者志愿服务团队,每周六上午在辖区聆壹阁书店举办读书分享会,为居民搭建互动学习的平台。两年的时间,共开展阅读分享会110场次,惠及各族群众1万余人。
多元共治:从“单打独斗”到“众人拾柴”
读书会创办之初,主要由老党员、巴州文联退休老干部李文忠主讲,以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为主题。随着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街道充分整合辖区资源,邀请大学、党校及学校教师和文化名人加入领读队伍,动员党员志愿者和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参与服务,并特别设立“双报到”党员专场和寒暑假返乡大学生专场,扩充服务力量。如今,读书会已从最初的“单人主讲”发展到有1120名志愿者参与,形成了“街道搭台、能人领读、群众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
聆壹阁书店负责人黄丽萍至今记得合作时的场景:“社区来找我商量场地的事,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读书是一件有内涵的事,不应该设置过高的门槛,能走进书店读书亦是幸事,我觉得这事值得做。”
除了免费提供场地,书店还提供了公益家庭教育讲座、心理咨询、团辅、个辅、传统文化活动的公益推广等服务,让阅读空间成为居民的“精神驿站”。
“刚开始每期只有二三十人,现在场场爆满。”文华街道辰兴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车娜翻着活动台账感慨。
长效赋能:从“一时热闹”到“长久滋养”
为了让读书会产生持久影响力,街道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读书会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树。”文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娟微笑着说。从初期的单一书籍讨论,逐步融入主题阅读、角色扮演等形式,通过破冰、冥想、分享体会等环节开展沉浸式读书体验,发展为如今的“3+N”模式:推荐一本书目、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三个固定环节,同时灵活搭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案例、心理健康等内容,让每次活动都充满新意。
读书会也给辖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和锻炼自我的平台,通过征集主持人和才艺展示者,让孩子们勇敢上台分享,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
8岁的程皓羽每周都会和奶奶一起参加读书分享会,从刚开始的怯场到后来主动举手参与诵读和分享,他说“读书能让我找到自信。”
黄丽萍见证了无数感人瞬间:有人因共读《活着》重新审视生活,有叛逆少年通过科幻小说找到自信。她说:“最珍贵的不是活动规模,而是那些‘原来这本书可以这样读’带来的触动。”
“现在居民见面都会问‘这周读书会你去吗?’”李娟说,两年来,推介图书140余本,参与家庭从旁观者变为传播者,辖区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愈发浓厚。
治理升级:从“文化惠民”到“文化育民”
漫步文华街道,15分钟文化服务圈像一条“精神丝绸之路”,串起党群服务中心、辖区书店及公共文化空间,每周开放时间72小时以上,为辖区居民群众提供乐学同促的精神文化空间。
依托读书分享会,传统文化、非遗学堂、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11支专业团队,常态化开展理论类、文化类等公益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读书分享活动也由书香社区延伸至辖区内书香单位、书香校园、书香家庭,活动效果不断增强。
居民贺月强说:“下楼走两步就是书店,每周参加读书分享会不仅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整个家庭都跟着受益。”
“文化润疆,重在润心。”李娟深有感触地说,如今的读书会,已从单纯的文化活动升华为凝聚社区力量的纽带,让居民在书香浸润中实现从“被服务者”到“共建者”的转变,这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正以春风化雨之势滋养着社区的文明土壤,让和谐共治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库尔勒市融媒体中心特约记者 马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