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政府主导将中药材种植融入防沙治沙工程,探索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路径。
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试验田农民群众正在管理试种药材。买提努日 摄
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示范区距离县城35公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锁边”地带。去年,于田县投资2897万元在该区域修建治沙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通过政府引导,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共建治沙模式。为提高防沙治沙效率和经济效益,奥依托格拉克乡在此建成试验田,为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收入奠定了基础。
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试验田位于万花园防内,是奥依托格拉克乡生物治沙的重点区域之一,承载着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的双重使命。作为生物治沙的“试验田”,奥依托格拉克乡各村配套高立式沙障、有机肥改良土壤等技术,形成“防风固沙—土壤改良—药材种植”的系统化方案。
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示范区种的红柳发芽了。司热皮里 摄
今年3月起,万花园沙产业试验田600亩沙地上陆续种植了红柳、杏树、桃树、桑树、沙枣等乔木,以及黄芩、地黄、连翘、丹参等灌木和药材,逐渐构建起“乔灌结合、林药间作”的立体生态体系。
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塔吾尕孜村党支部书记多来提汗·斯地克说:“我们在沙地实验区建立了‘品种筛选实验室',通过红花、打瓜等多种经济作物与药材的复合试种,开展多轮品种筛选实验。现已形成‘两阶段验证'机制——实验室数据达标品种进入百亩沙地中试,最终筛选出6个适生优品。这种‘以沙养沙'的立体生态经济模式,既让村集体年增收突破50万元,更让承包户每户新增2—3条增收渠道,真正实现生态屏障与富民绿带的双重建构。”
村委会在试验区按科学规划采用“200亩一品 间作套种”方式种植中药材,实验风险由村委会承担。成功品种将向农民推广,此举在稳固沙丘、提升植被覆盖率、筑牢生态防线的同时,挖掘道地药材潜力,寻找经济增长点,让群众享受治沙红利。
“去年我以‘承包+流转’模式经营了50亩沙地,二月先种柽柳固沙保墒。现在村委会用‘林药套种’技术试种板蓝根、甘草等药材,还配套滴灌和土壤改良方案。技术员测算,若试种成功,亩均收益能翻两番!我计划明年把承包地全改种药材,既有土地流转费保底,又能通过‘订单种植’增收,加上乡里办的种植培训,咱农民治沙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实!”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巴依拉克村农民买买提明·吐地高兴的说。
奥依托格拉克乡在防沙治沙实践中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集体增收、农民受益、治沙可持续”原则,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结合,通过药材选种试种,确保品种适应性与经济效益双达标,探索向沙漠要效益的有效途径,为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本。
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示范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点的玫瑰花发芽了。买提努日 摄
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点首朵玫瑰悄然盛开。买提努日 摄
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试验田种植的药材丹参。司热皮里 摄
截至目前,于田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万亩,包括肉苁蓉、板蓝根、甘草、防风、酸枣等。治沙实践中采用“短、中、长期”药材搭配策略:短期药材甘草、肉苁蓉,快速固沙并收益;中期药材酸枣、沙枣,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长期乔木银杏,构建稳定防护林体系。
(于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买提努日·买提肉孜 司热皮力·买吐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