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张丞钰在218国道对过往车辆开展安全检查。通讯员 刘超摄
石榴云/新疆法治报记者 古雪丽 通讯员 安静 刘超
218国道蜿蜒在沙漠里,在若羌县土生土长的张丞钰从上学到工作都走这条路,他见证了它的变迁:从红砖路到柏油路,再到如今的高速公路。
2021年,张丞钰加入中国共产党,将为民信念长记于心。2022年,张丞钰任若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此后,他带领这支平均年龄26岁的队伍日夜守护辖区3600多公里的道路。
“吃沙子”是家常便饭
走村串巷宣传交通安全知识、给农用车辆张贴反光条……秋收时节,张丞钰和同事走进若羌县铁干里克镇,一边做交通安全保障,一边入枣园助农。
每天,张丞钰都忙得灰头土脸。
若羌县被塔克拉玛干、库木塔格、库鲁克3个沙漠环绕,常年风沙笼罩,气候环境恶劣。每年2月至5月的风沙、6月至8月的高温是戈壁滩最难熬的时期。最热时,路面温度达70℃,执勤点板房内也达50℃至60℃。漫天沙尘扬起时,能见度不足300米,想睁开眼睛都难,别说找路了。
警车跟着车流开、人顶着风沙走是张丞钰和同事的工作常态。“‘吃沙子’是家常便饭,‘晒脱皮’‘喊破嗓’‘熬红眼’是我们的典型症状。”张丞钰打趣道。
遇恶劣天气车辆就无法前行。为让群众有地方休息,张丞钰带领队伍,依托沿途交警中队建起一个个驿站,让过往群众有了躲避风沙、喝口热水的歇脚处。此外,张丞钰和同事不忘安抚滞留人员情绪,具备通行条件后,他便安排警车带道,让大家有序通行。
5月11日,张丞钰和同事在315国道1590公里处扶起被风吹倒的标牌。通讯员 周光鹏摄
笔记本记录治路方案
“要给拖拉机多贴一些反光条。”“315国道1621公里处风沙严重,需协调相关部门增设交通安全警示标志。”从警后,张丞钰有个习惯:把工作感悟、突发奇想、未完成的任务都记在本上。现在,他已经写满18个笔记本。记者翻阅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坚持做该做的事、利于他人的事”,张丞钰用行动践行着。
218国道1002公里处前后有近20公里的急弯,被群众称为“迷宫路”。张丞钰通过数据比对、实地调研和技术论证,研究制定了治理方案。方案实施以来,该路段创下事故“三连降”,“迷宫路”成了“示范路”。
张丞钰曾连续7天奔走于若羌县交通治理难点路段,撰写提交“数据比、实地查、精细治、定期巡、全面宣”安全隐患整治报告,推动了县域道路交通治理。
为缓解学校、医院周边交通拥堵,张丞钰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增设人行横道、调整公交站点、开放停车场,昔日堵点变“畅途”,群众广泛点赞。
“你只管跟紧前面的反光服”
今年2月,若羌县遭遇自1953年以来最大的风吹雪,风口风力达11级,路面积雪一米多深,交通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张丞钰和同事们没有退缩,他们坚守岗位,时刻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2月16日22时许,张丞钰接到石头沟山区有群众驾驶车辆被困雪中的警情后,携带卫星电话、油料物资,组成“一车三人”救援小队,前往事发地展开搜救。在海拔3000多米的环境下,他们顶着凛冽的寒风,成功营救被困群众和车辆。
返回时,便道被雪覆盖,张丞钰索性步行带路。“你只管放心开,跟紧前面的反光服。”他坚定地说。
回到营房时,3人的口袋被灌满雪,手脚冻得僵硬发痒,他们却笑着调侃对方脸上的冰和泥。
2月19日,在G0612西和高速依若段,李先生的车辆突发故障停滞不前,因地处山区,手机接收不到任何信号,更棘手的是,车内还有一名8个月大发着高烧的孩子。正在巡看路况的张丞钰发现异常上前询问后,立即将李先生一家转移至警车,一路疾驰赶往医院。由于送医及时,孩子转危为安。
仅今年,张丞钰先后带队完成恶劣天气交通安全管理56次,救助群众29人,牵头治理隐患221处。
即使前路风雨兼程,他心中无惧无畏。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