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前,库兰·阿新别克是富蕴县司法局可可托海司法所所长。31年来,她先后获得“双百政法英模”、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等多项荣誉。退休后,她依然怀着满腔热忱投入服务群众工作。
9月26日,记者通过电话,听库兰讲述她在基层司法所奋斗的往事。以下为其本人自述。
库兰上门为群众普法(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2024年9月25日,我退休了。这一天,我以专职人民调解员身份,开启人生中新的起点。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31年,我有很多收获,也有过辛酸的泪水,见证了司法行政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感受到全民法治素养不断提升带来的变化。
作为可可托海的“矿二代”,老一辈可可托海人及可可托海精神一直感染着我。1993年,因工作需要,我到可可托海司法所工作,成为一名司法助理员。那时候交通不便,通信也不发达,开展基层工作全靠自行车和两条腿,偶尔用车,还是几个部门一起用。
硬件缺失,人员不足,让那时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举步维艰。加之群众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上门到司法所咨询法律知识或者要求调解的群众少之又少。司法所干警主动到基层开展法治宣传,群众也爱答不理。形式单一的摆摊设点宣传,几乎是当时唯一的普法方式。
2006年,我担任司法所所长。除了抓所里的工作,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干好人民调解工作。没有在这个岗位上干过的人,很难想象基层矛盾纠纷的复杂。我们要剥开这些矛盾纠纷的外衣,直指问题关键,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可可托海镇属于农牧混合发展区域,农牧民之间经常因转场发生纠纷。2017年6月的一天,一牧民在夏季转场途中占用了一农民家的耕地,双方矛盾不断升级。我和同事赶到现场了解到,农民手中有原国土部门颁发的土地使用权证,牧民手中也有当地草原站颁发的草原使用方面的证件。双方看似都合理合规,其实是历史遗留问题的激化。
我与上级主管部门商议后,由司法所牵头,组织了一场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原国土部门和草原站等工作人员参加的联动调解。经过协商,这位农民同意在牧民转场期间留出转场所需土地,牧民则压缩转场占用耕地的时间。考虑到这一现象在可可托海镇的普遍性,经过我多次建议,镇政府拿出了一套应对方案。此后,类似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哪里有纠纷,我就会出现在哪里,用努力和耐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在长期的调解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基层司法所的发展,特别是创新普法理念和格局,普法从“独唱”向“合唱”转变,从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转变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司法所统筹提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在村(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提升群众对法治文化的感知力,增强社会的法治底蕴,形成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这31年来,我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000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询840人次,指导人民调解700余起,调解民间纠纷近500起,调解成功率98%以上。
石榴云/新疆法治报记者 张蕾整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