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中心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受访单位供图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以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构建“党委领导、综治协调、多元参与、科技支撑”基层治理体系,通过规范化建设、多元解纷、科技赋能、柔性治理等举措,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8%,群众满意度达99%,为边疆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样本。
多元共治:一扇门里解千愁
在经开区(头屯河区)综治中心大厅,居民王某感慨:“以前解决问题要跑七八个部门,现在推开这扇门就能找到答案。”
该中心整合公安、司法、人社等23个部门资源,打造“人民调解打头阵、行政调解促分流、司法调解守底线”的“三调联动”格局,形成“一站式”解纷枢纽。今年以来,中心统派督办的矛盾纠纷线索响应率达100%,成功化解2.3万余件诉求。
以一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为例。责任方张某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1750元赔偿,综治中心迅速启动多元解纷响应机制:保险公司3日内完成交强险赔付,修理厂减免维修费用,受害方亲属主动补齐差额,最终实现法理情有机融合。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模式,辖区87%交通事故纠纷实现非诉化解。
柔性治理:法治与温情交融
在八旬老人赵大爷的赡养纠纷调解中,综治中心组成专班“上门调解”,法律顾问向赵大爷的女儿详细讲解民法典中关于赡养义务的相关规定,调解员则架起亲情沟通的桥梁。最终,赵大爷与女儿达成和解。这种“普法宣传+个案调解”模式在经开区(头屯河区)推广以来,86个社区调解室已累计化解家事邻里纠纷800余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该区创新“亲情赋能”调解法,引入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等配套机制,对特殊群体实施“政策包保+社会救助”。例如,在交通事故调解中,既坚持精准核算损失的法治原则,又通过减免费用、爱心捐助等柔性举措,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规范化建设:三级网络筑牢根基
走进综治中心大厅,23个常驻部门形成治理矩阵。通过制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工作机制》等23项制度,建立“日排查、周研判、月调度”机制,推动风险防范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经开区(头屯河区)构建“三级调解网络”,社区网格化解简易纠纷,街道调处普通矛盾,区级攻坚重大风险。针对房产、劳资等突出问题,建立9个行业性调解组织,培育“法律明白人”1200余名。今年以来,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群众安全感持续向好。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经开区(头屯河区)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推动法治力量与治理智慧深度交融。
经开区(头屯河区)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向荣表示,随着“亲情调解室”“企业解纷驿站”等特色功能投用,该区正全力打造边疆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让“枫桥经验”在丝路明珠绽放新光彩。
(通讯员 李剑)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