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法治报记者 张秀 通讯员 王彩虹 艾菲娅·阿不来孜
助人是善举、是一种优秀的品德。当这种善举遭遇误解甚至质疑时,法律的守护显得尤为重要。近日,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人民法院办理这样一起案件。
家住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某小区的小明、小宇和小军是初中同学。2022年寒假,小明和小宇在小区广场踢球时发生口角。小明将小宇扑倒在地并实施殴打。
一直在旁边看两人踢球的小军赶紧上前将两人分开。不料路面较滑,小军拉起小明时,小明因失去平衡摔倒,事后诊断为右锁骨骨折。
2023年3月小明家长将小宇、小军及二人家长起诉至水磨沟区人民法院,要求他们共同赔偿医疗费、护理费等共计6万余元。
庭审中,小军表示自己并未参与打架,只是出于善意拉架,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法官通过查看监控视频和询问证人,确认小军的行为是为制止冲突的善意行为,没有伤害他人的故意或过失。
法院审理认为,小军的拉架行为是法律和道德所倡导的善举,不具有违法性,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事发后小明家长报警,根据公安机关的调查得知,在整个事件中,小明和小宇对冲突升级均存在过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最终法院判决:小宇承担50%的责任,小明自行承担50%的责任。目前,该判决已生效。
法官提醒
法律鼓励孩子们在面对危险时,勇于挺身而出,施以援手。
当然,鼓励见义勇为并不意味着忽视安全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合力,通过日常的安全教育和普法宣传,引导孩子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保护自身安全,明确行为边界,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