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1月16日,冰封雪覆的福海县乌伦古湖上 ,热闹喜庆。冬捕大拉网、冰湖腾鱼,延续数十年的捕鱼方式,是游客们最想观赏的盛景。头一天晚上,汪梦芝还计划着第二天上午上冰去“挑鱼”。但她告诉记者,没去上,“这几天,客人太多,忙得根本没时间去。”
汪梦芝在县城开了一家“海江渔家”饭店。从最初在冰面上搭砖房起灶台,到现在发展为每天可接纳约上百人用餐的三层饭店,汪梦芝是乌伦古湖生态旅游发展的亲历者和受益者。大学毕业后,她留在福海县工作,1998年,她转行尝试做餐饮。“刚开始,我就是传统做法,后来天南海北的游客越来越多,对餐饮要求也越来越高,我走访了许多烹饪大师,摸索创新出了木桶鱼、鱼米滋香等佳肴,如今成为了福海县的招牌,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汪梦芝说。
临近福海县第十八届乌伦古湖冬捕文化旅游节,生意越来越好,也是乌伦古湖边多家渔业经营者的共同感受。渔工陈毅斌,经营着一家鱼店。记者进店采访时,他正忙得脚不沾地。“大伙儿有的开餐厅,有的当导游,这几年还兴直播。”陈毅斌说,以往他的产品都是在线下销售。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开设了抖音账号和微信视频号,通过短视频以及直播带货的方式,推销店里的鱼,粉丝超过了三万,通过网络我家的鱼卖到了全国各地,每天能销售一两百单。”
准备发货的鱼店工作人员。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拐进解特阿热勒镇林业村一条安静的巷子里,推开门,不大的院子里晒杆上晾晒了满满的鱼,几米外的烘干房里,福海县金牌小吃“杨娃子烤鱼”的老板杨廷忠正在忙活。
“现在是冬捕季,是渔民的丰收季,每天我都得准备几百公斤烤鱼卖到全国各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杨廷忠说,二十多年前,从外地来福海县定居的他还一无所有。
“那时,福海县还没有一家烤鱼摊点。”杨廷忠说,虽然福海县盛产冷水鱼,但是由于新鲜鱼肉质鲜嫩,不易烧烤,当地没有人做烤鱼吃。
杨廷忠开始在家里琢磨和实践烤鱼方法,没多久,一整套“工艺”就被他摸索出来了。“后来我又注册了‘杨娃子烤鱼’商标,还被自治区烹饪协会命名为金牌小吃。”杨廷忠说,这些年,他通过烤鱼挣了钱,在县城买了房子和车,还开了烤鱼店,生活无忧。
如今,“杨娃子烤鱼”从烘烤到真空包装,再到张贴商标,装进礼品盒,最后通过真空保鲜、物流配送发往各地。
乌伦古湖的冬捕盛景,是福海县冷水鱼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福海拥有全国十大内陆淡水湖之一的乌伦古湖,境内有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两大河流,天然水域面积 170余万亩。福海县有 200 多个坑塘可进行活水养殖,20余种鱼类在此繁衍生息,并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是新疆重要的水产品供应基地。
自2005年起,福海县将冬捕季系列活动打造成推动渔业振兴的关键引擎。在文旅融合为冷水鱼产业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福海县还深挖产业潜力,不断延伸冷水鱼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和精深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
在新疆瑞雪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车间,近十名员工正马不停蹄地对各种鱼类进行加工。“我们的生产加工是把狗鱼、五道黑、黑鱼、白条等鱼类去除内脏后速冻,设计了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多种鱼类大礼包,月生产超过4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奎说,如今,不少来福海县旅游的游客在观赏过美景后,都会选择将这样一份大礼包带回家。
张奎正在整理货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福海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王明介绍,近年来,福海县立足资源优势,在保护水态系统的前提下,发展以原始生态、自然风光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形成了“春观水鸟夏戏水,秋赏风景冬捕鱼”的四季游格局。特别是即将到来的“乌伦古湖冬捕”,已成为新疆冬季旅游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同时,福海县携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上海水产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被问及新春祝福,渔民们不约而同谈到这样一句话——“希望乌伦古湖‘年年有鱼’,好日子‘岁岁有余’。”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