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小宓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诗中的意境,正是新疆旅游民宿协会会长王宣元追逐的梦想。作为城市雕塑创作者,他是新疆首批民宿创业者之一。与众多投身民宿行业的艺术家、作家、摄影家及自由媒体人一样,他在实现理想的同时,带动更多创业者加入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也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旅宿选择与文化体验。
1997年,王宣元大学毕业后留在家乡新疆从事城市雕塑创作。因常赴各地交流学习,他较早接触到丽江、莫干山等地的民宿业态,由此萌生将民宿打造为艺术作品的构想。
王宣元在疆外采风时留影。本人提供
2014年,王宣元在新源县那拉提镇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他与艺术家团队历时大半年,打造出充满乡村情怀的“那拉提猫窝客栈”,成为当地首批民宿。
看着艺术家们精心装修,周边村民常好奇围观。当见到他们将长廊改造成洞穴式房间,四处搜集木料制作家具,用泥巴、稻草抹墙,甚至在屋顶粘薰衣草时,邻居们并不看好:“这像盘丝洞一样,哪是宾馆啊?”“像玩闹似的,会有人住吗?”
出乎意料的是,客栈以日均600余元的价格(较周边高出近3倍)营业后持续爆满,实现了入住率与房价的双丰收。
随着民宿走红,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成功案例激发了村民改造自家房屋的热情,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这让王宣元笃信:特色化高品质民宿在新疆大有可为。
2016年以来,王宣元相继在乌鲁木齐县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吉木乃县开设猫窝连锁民宿。这些民宿既延续了慵懒、放松、舒适的风格,又因地制宜融入在地文化——吉木乃店依托草原石城景区,以石艺装饰彰显地域特色;丝路店则通过古城墙外观设计与周边影城浑然一体。
在依托自然资源的同时,王宣元意识到人文关怀才是避免同质化的关键。2018年起,针对周末爆满、工作日冷清的现象,他引入陶艺体验活动,成功吸引团队建设与研学群体。如今其非遗团队已拥有4位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涵盖皮雕、植物拓染、掐丝珐琅等近20项非遗体验项目。
其民宿先后获评自治区文化大院示范点、新疆传统工艺传承基地、自治区研学旅游营地等,并成为多家院校的教学实训与写生基地。
未来,王宣元计划在新疆其他地区继续拓展猫窝品牌,坚持“民宿+文化+研学”的发展思路,打造文旅综合体。“希望全疆布局的猫窝能串联成特色旅游线路。”他展望道。
从业十余载,王宣元亲历新疆民宿从无人知晓到蓬勃发展的历程。从最初村民不解何为民宿,到如今吸引疆外投资者、创客、本地农牧民及返乡大学生纷纷加入,行业在规模增长的同时日趋规范。
“2023年后,新疆民宿持续升温。”王宣元自豪地说,“以往参加疆外行业交流会,同行总问‘新疆适合做民宿吗’,如今问题已变成‘现在哪里最适合投资’。”他相信,随着民宿不断提升品牌建设与服务品质,必将为游客提供更优质多元的旅居体验。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