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是怎么产生的?石榴云小记者开启电网探秘之旅
2024-12-16 11:19:29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讯(记者宋道玉  通讯员周慧琼 李俏亚报道)每天的生活离不开电,电是怎么来的?电量怎么计算的?电表怎么检定的?带着这些问题,12月14日,56组石榴云小记者家庭分两批次来到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科普教育基地一睹为快,开启一场电网探秘之旅。

  在科普基地展厅电的历史区,工作人员李俏亚用通俗的语言、互动问答的方式,沿着科普知识展板边走边说,热情解答了小记者“电是如何产生?” “电是如何送进千家万户?”的疑问,虽然内容有点深奥,但小记者们依然听得津津有味。在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过程中,让小记者们对电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小记者们对电力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石榴云小记者了解电是怎么来的。

  最早记录电能消耗的电度表是什么样的?在电能表历史实物展区小记者们找到了答案,这里收藏并展示了中国自有电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电能计量工具-电度表,包括来自匈牙利、英国、日本的罕见的舶来品洋电表。李俏亚告诉小记者:“我们收集了新疆曾经运行过的电表170余块,并选择其中典型的表计进行陈列,展示了我国电能表制造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国际领先的全过程,也是我们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实物展柜里,小记者们见到了90多岁“高龄”却仍能正常运转的老电表。“这是我们科普基地最具代表性的电能表,产自瑞士的三相最大需量电能表,距今已经有九十年的历史······”李俏亚自豪地说。

  在这里,小记者们仿佛置身于一家电表“博物馆”,直观且清晰地了解了中外电表的“前世今生”。 “这一块块老电表不仅记录着过去的电力技术、中国用电计量方式的变化,更是历史的一部分,证明着历史。”石榴云小记者胡恒夕说。

小记者们仿佛置身于一家电表“博物馆”,直观且清晰地了解了中外电表的“前世今生”。

  从机械到智能、从进口到国产,从人工抄表到智能抄表和远程监控、从人工校验到自动化检定,一块小小的电表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电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缩影。在教育基地计量生产自动化检定系统沙盘模型区,小记者们细致地观察着有序行进的小车。“这是电能仪表检定区,通过机器人手臂的自动装卸配合,能完成整个检定流程,家里用的智能电能表都是在这条流水线上经过严格的检定之后安装的。”工作人员姜昆耐心地解答。

  活动期间,小记者们实地参观系统流水线,每到一处,小记者们都充满好奇,他们有的记录,有的采访,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小记者们清晰地了解到,计量器具到货后,在库前区依次完成射频识别、表箱绑定后经输送线送入智能立库。接平台检定任务,被检表计由环形穿梭车、AGV小车组成的柔性系统输送至检定线缓存台。挂表机器人完成上下表工作。按规程检定完成的表计再由AGV、环穿送至封印贴标单元,完成封印、刻码、贴标、不合格分拣等任务,经环穿送回立库。接到平台配送任务,完成信息核对后配送至全疆各地。

小记者参观基地科技成果展示区。

  最后,电力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员还给小记者们开展了安全用电知识宣讲和知识竞答,引导小记者们增强安全用电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共同守护安全用电大环境。“今天走近电能计量、认知电能计量,激发了我对电能计量知识的兴趣,更让我对电力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次电网探秘之旅真棒!”石榴云小记者张芯萌说。

  据介绍,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科普教育基地是全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电力行业的科普基地,建于2017年10月,并于同年获得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授牌。2018年8月,获得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普基地”命名。该基地为全疆市民提供免费参观,为团体提供免费讲解,并广泛开展各类有电力特色和科普特点的科普宣传活动,努力发挥好科普基地的展示、教育、宣传功能。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郑欣然]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