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巫新华
■昆仑文化是中华先民共同创造、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具有天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特性
昆仑,是一个复合文化概念,核心词义为“天”,核心功能是“通天”。昆仑形态,包括沟通天地的祭坛(天坛)、明堂等类型人工建筑以及通天之神山。
早期,自然昆仑是中华大地各地最大山脉或山峰,尤其是王朝最为重视的山脉,比如汉南山(今秦岭),仅以通天之山而言,这一时期的中华大地可谓无处不昆仑。人工昆仑,则应该是王朝所在,即国家政治中心都城与通天设施。都城本身就应该是昆仑,之外可以是国家祭天的祭坛建筑,也可以是古代国家管理者,即天子(帝王)办公的大型建筑等。
昆仑文化的内涵
昆仑以天命、天下观念为根魂,蕴含中国历史人文、神话传说、自然地理等多维度内涵,特点鲜明,内容丰富。
昆仑文化的世界观。昆仑的“天下之中”是中华先民对中国在世界之中位置的确认;“帝之下都”与“百神之所在”是昆仑通天特性以及神圣性说明;“万物尽有”则是昆仑西移的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大背景的反映。
昆仑文化的国家观。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昆仑逐步西移,昆仑之所在就是中国之所在。古代昆仑地区生活着汉、羌、氐、匈奴、鲜卑、吐谷浑、突厥、吐蕃、回鹘、契丹、蒙古等部族,今天我国的昆仑地区依然生活着众多民族。各族人民虽然分布上交错杂居,却有着共同的昆仑文化信仰与日用而不觉的昆仑文化习俗,表现出明显的中华民族昆仑文化共相。
昆仑文化的史地观。以张骞为代表的汉使寻找河源昆仑,汉武帝实定昆仑,唐代大将李道宗、侯君集观览河源,元代忽必烈命都实三入吐蕃探寻河源,明太祖派邓愈、沐英西略川藏,耀兵昆仑。清代康熙、乾隆两朝皇帝派钦差大臣考察河源昆仑,编制舆图,明确西部山川为中国大昆仑区域。历代政权对山宗河源的探求,是古代中国无处不昆仑,到昆仑地理西移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与历史见证,表明秦汉以降从秦岭到葱岭的大昆仑地理区域观念的确立。
昆仑文化的价值观。昆仑神话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故事,君子以玉比德、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化干戈为玉帛、玉不琢不成器、瑕不掩瑜等人文思想与道德准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厚爱苍生、以人为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敢于创造、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质。
昆仑文化的家国情怀。昆仑广泛见于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屈原“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苏轼“活活何人见混茫,昆仑气脉本来黄”、铁保“梦依吴越江山外,身到昆仑碣石间”、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毛泽东同志的“横空出世,莽昆仑”等诗句,表征了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的特性。
昆仑文化的历史传承
西汉,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昆仑与政治关联,由虚变实,从东到西,自天而地,从葱岭到祁连山至秦岭贯通一体而为龙脉,黄河与西域关联,葱岭河、玉河成为河源,形成极具共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同时,西域昆仑、天山成为通天之地,成为中国龙脉之祖、昆仑开始的地方。
历史上的国家政治与文化认同。汉武帝基于政治与文化认同考量,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确认昆仑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把中原与西域连为一体,天下一家;元世祖忽必烈派遣都实勘察河源,再定昆仑,以昭示中国正统;清代康熙、乾隆多次组织大规模地理勘测和地图绘制,标定昆仑山系区域,凸显昆仑的国家性政治与文化象征。
昆仑文化与多种思想文化的交融互渗。昆仑文化中天命、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思想是儒家核心文化的直接体现;昆仑文化深刻影响道家庄子思想,道教更将昆仑宇宙论用于自身神学体系建构,认为昆仑是“道”之所在,为最重要的洞天福地;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出现了以昆仑为世界中心须弥山的认知。
昆仑文化的民间传播和地域扩展。昆仑广泛见于历史文献经史子集和民间文学、民间传说,家喻户晓。昆仑文化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随着民族迁徙、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如东南亚有小昆仑部、大昆仑王国等名称,朝鲜、越南、日本的神话传说也套用昆仑神话母题,中亚等国家地区与我国有着普遍的共同天(腾格里)崇拜文化。
昆仑文化的当代价值
昆仑文化普遍存在于我国当代民俗文化之中,尤其以西部地区最为突出,其当代价值体现如下。
昆仑文化是巩固国家大一统格局的重要标识。昆仑的西移是大一统国家历史发展的需要,昆仑的边界即古代中国天下的边界,昆仑文化的边域体现中华文化的牢固影响,对当代固边稳疆以及国家西部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昆仑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昆仑文化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传统文化,对于边疆地区人民具有在地感、亲近感,认同昆仑文化即是认同中华文化,有利于端正历史文化认知,以历史智慧启迪当代文化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昆仑文化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昆仑文化所体现的天崇拜以及博格达崇拜在中亚、南亚、东北亚具有广泛的影响与认同,便于对外交流互鉴,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昆仑文化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昆仑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基础。
新疆昆仑区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曾在一段时期深受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冲击破坏和叠加影响,关乎国家地缘安全、文化安全。新疆是我国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推进昆仑文化研究,系统保护利用昆仑区域系列山脉、水系、绿洲壮丽自然景观和丰厚文化遗产,弘扬昆仑文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促进中国昆仑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冲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思想,促进文化润疆等,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昆仑文化是中华先民共同创造、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是跨越地域最广、时间最长、参与民族最多的中华文化符号,也是链接中华文明发展史最典型的符号。昆仑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具有天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特性,能够在推进各地昆仑文化弘扬与文旅建设,发展地方经济之同时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