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新疆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
2023-08-10 09:36:09 石榴云/新疆日报

  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 彭无情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何凯悦

  历史文化问题是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新疆是多民族的共同家园,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特别是民族发展史,对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

  历史文化问题是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对历史文化的不同看法和不同解读,直接影响到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新疆是多民族的共同家园,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特别是民族发展史,对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大一统”建制下的新疆与中原地区

  秦汉以来,“大一统”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成为新疆与中原地区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历史的政治文化记忆。

  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先后在新疆设使者校尉、西域都护府,将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同时保留西域各城郭原来的组织结构,其首领由朝廷任命,出土于新疆新和县的“汉归义羌长印”即汉朝中央政权颁发给彼时此地羌人部落首领的官印。两汉政府在新疆各地修筑城垒烽燧保障交通。位于今新疆拜城县黑英山乡的东汉刘平国刻石,记述了刘平国将军带领汉羌将士在此地凿岩筑亭、修建关隘、稽查行人商旅的事迹。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统治者继续推崇“大一统”国家观,承袭了两汉经略西域的基本制度。曹魏、西晋设西域长史,在高昌设戊己校尉,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先后在高昌设高昌郡,逐步推行郡县制。北魏在鄯善和焉耆设军镇制,征民赋役,军民兼治,具有郡县性质。

  隋唐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隋朝先后设鄯善郡、且末郡、伊吾郡,扩大了西域郡县制范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部击退突厥势力,统一西域,先后设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分管天山南北,与中原地区行政管理一体化,在伊州、西州、庭州以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府州制。唐朝为保障在西域行政管理运行,设立众多驿馆、烽燧。位于今新疆尉犁县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2019年被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是唐朝经略边疆的有力鉴证。此外,唐朝通过册封、和亲及政治军事合作、绢马互市等方式,与回纥部保持了友好且密切的关系。

  五代宋辽金时期,西域的高昌回鹘王国、于阗王国、喀喇汗王朝等地方性政权,继承了此前西域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姻亲关系。如于阗王尉迟僧乌波自认为“唐之宗属”,将于阗尉迟氏改为唐朝国姓李氏,自名为“李圣天”,名其子为“李从德”;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朝皆与中原唐宋王朝以甥舅相称;喀喇汗王朝可汗在自己的名字前常冠“桃花石汗”头衔,在喀喇汗王朝的钱币上常有“桃花石·布格拉汗”“秦之王”等称呼,“桃花石”和“秦”皆指称“中国”。

  元朝在别失八里等处设行尚书省,行省制度首次在西域出现,同时在西域设置诸多水陆驿站,还设专门机构管理户税、管理货币在西域的发行与流通等。明朝设哈密卫,其军政首领是忠顺王,由地方少数民族经朝廷批准担任,负责代表朝廷管理当地事务。清朝统一新疆后,在疆内废伯克、设郡县,派设伊犁将军、都统、副都统、领队大臣等各级职官管理新疆,因为表彰哈密、吐鲁番地方维吾尔首领归附之功,在两地实行札萨克旗制度,允许其保有郡王特权。新疆建省后,哈密、吐鲁番两地亦无例外,融入国家制度一体化体系。

  “大一统”理念贯穿古今,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统一,也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经济之路融通的新疆与中原地区

  汉代以来,新疆与中原地区陆续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双向流动和民族交融,边疆与国家的经济一体化也逐步推进、加深。无数珍贵的物质文化遗存证明,由彩陶之路、玉石之路、丝绸之路铺就的经济纽带将新疆和中原地区凝结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经济有机体,成为新疆与中原地区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历史的物质文化记忆。

  汉朝时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原与新疆产生了更密切的经济联系。这一时期,新疆发现大量的丝织品来自中原,最为著名的当属出土于尼雅遗址的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它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也是“中国”汉字符号在新疆的最早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的面料质地为当时最为名贵的蜀锦,而尼雅遗址是当时西域精绝国所在地,护臂很有可能是西汉政府赏赐于精绝国的礼品。中原地区的打井技术、犁耕技术、铸铁技术传入西域,产于西域的葡萄、苜蓿已在中原地区广泛栽培,胡桃、蚕豆、大蒜、胡萝卜、石榴等由西域传入中原。频繁的双向商业往来推动了西域商品经济的繁荣,于阗流通“汉佉二体钱”,钱币正面为篆体汉文,背面为佉卢文。

  魏晋时期,在中原农耕文明的影响下,高昌地区引水灌溉,深耕细作,植桑养蚕,种植稻麦,成为远近闻名的膏腴沃土,其地棉纺手工业和丝绸织造业较为发达,高昌布和高昌锦远销内地。

  唐朝在西州实施均田制,在西州、伊州、庭州等地不同程度地推行租庸调制,征收赋税,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经济管理向制度化迈进,推动当地社会进步的同时,扎实巩固了西北边疆。辽宋时期朝贡贸易持续增进,据《辽史》记载,喀喇汗王朝向辽进贡13次,高昌回鹘向辽进贡24次,而辽每次回赐“至少不下四十万贯”。

  元朝时,西域葡萄酒酿造业发达,高昌葡萄酒成为上等贡品。明朝时,东察合台汗国以朝贡之名将新疆的马、羊、骆驼等畜产品以及玛瑙、玉石等输往中原地区,明朝则以“回赐”方式,把钞币、绢、彩缎、瓷器等运往新疆,新疆发现的“大明通行宝钞”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原和新疆的密切经济交往。清朝统一新疆后,推行封建农奴制改革,逐步将新疆全方位地纳入国家经济体系。

  历史上新疆各民族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也是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日益深化的过程,各民族日益紧密地结成文化相通、血脉交融、命运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也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加强。

  中华文化荟萃的新疆与中原地区

  新疆与中原地区密切的经济交互深刻影响了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新疆大量丰富的考古发现,印证着新疆与中原地区共同熔铸的中华文化共同性,成为新疆与中原地区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历史的精神文化记忆。

  汉代以后,随着丝织品大量输入,中原地区服饰文化传入新疆,敦煌莫高窟第98窟中作为供养人形象出现在壁画上的于阗王李圣天,头戴冕旒、身着衮服、腰佩玉剑,衮服两肩处绘有日月,衣袖上绘有升龙,下装绘有山川、云朵、升龙,与唐代衮服制度相像。尼雅遗址中发现的木筷、罗布泊遗址和吐鲁番晋代墓葬中发现的餐具釜、甑、木俎等,均为中原传入,而唐代长安流行的胡食如毕罗(抓饭)、胡饼等均由西域传入。秦汉以前中原地区就流传着覆面的传统葬俗,尼雅遗址出土的精绝王夫妇合葬墓,墓主面部覆盖锦质面衣,是为中原礼俗。

  高昌王国时期的统治者高度重视儒家教化的传承,吐鲁番地区出土文书中发现大量儒家经典的写本残卷。麴氏高昌王国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官学制度,兴办太学、国子学等学校。元代畏兀儿人,深度融入国家主流社会和儒家文化当中,出现了一批杰出文人,如贯云石、偰玉立等。受儒家文化浸润的西域各民族文士,也为中华文学经典作出了贡献。唐朝时疏勒人慧琳,曾用汉文撰写过著名的佛教辞典《一切经音义》,维吾尔族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写的长诗《福乐智慧》,其中有大量关于国家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阐述,体现了仁爱、仁政的儒家思想。

  唐宋文学艺术也深受西域文艺的影响;宋词中有许多词牌的名称仍保持着古代新疆龟兹乐与河西西凉乐的曲牌名称,如苏幕遮、八声甘州等。我国戏剧中的一些乐器,沿用了龟兹乐、西凉乐大曲中的一些乐器,如“拨头大面”。于阗乐、高昌乐、龟兹乐、胡旋舞等西域乐舞深入宫廷,长安盛行西域风尚。

  至清代,中原古典建筑造型在新疆较为多见,鄯善县东巴扎乡东大寺是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清真寺,其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体现了中国古代亭楼式建筑的风采,实现了新疆和中原地区在建筑形制和内蕴上的融合。

  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彼此理解、彼此认同的纽带。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就要凸显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符号,加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其成果的社会性转化,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事实和文化现象,唤醒各族儿女对共有历史记忆的深情回望和对中华文化的深刻体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责任编辑:吴雪]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