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立
近日,乌拉泊古城面向公众试运行开放,迎来了首批参观者。作为一座唐至元时期的重要遗址,虽经风雨剥蚀,但在多方协力保护下,古城仍岿然屹立,见证着历代中央政权有效治理新疆的恢弘历史,流淌着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深沉诗韵。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里的“轮台”,考古学界多数观点认为是乌拉泊古城,但也有不同看法。学术虽无定论,但可以确认,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们,在这里写下了大量的诗篇。他们和驻守官兵一道抛家舍业,不畏艰险,用生命演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坚守,书写“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乌拉泊古城见证了他们安边固边的壮举,印刻了文化交流的历史足迹,让这些震烁古今的生命史诗穿越时空流淌至今。
读懂古城流淌出的“安疆”诗韵。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乌拉泊古城处于天山北麓的交通要冲,与周边烽燧一起构成了白水涧道沿线军防体系,保障着连接天山南北道路的安全畅通,为唐中央政权对西域实施有效治理提供重要保障。“仗钺秉旄仍置使,轻裘纤带更安边”,一个“安”字,映照着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坚如磐石的戍边之心。新疆长治久安,是班超、左宗棠他们的希冀,更是新时代的我们众志成城的奋斗追求。从古至今,保家卫国、屯田戍边,凝结着安疆稳疆的实践价值,彰显着维护祖国统一的现实意义。
读懂古城流淌出的“大美”诗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岑参惊艳不已的雪景,也是我们悉心呵护的山川壮丽、人文瑰丽。乌拉泊古城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既具古典美的诗情画意,又有时代美的神情气韵。这些美之所以绵延不断,在于新疆对文化遗产持之以恒的悉心保护。在加强“岁修、季巡、日查”等日常管护中,让新疆大地更多的文化遗迹、文化瑰宝大放异彩,发挥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延续文化活力、唤醒文化精魄、释放文化魅力,让文化宝藏开口说话,定能讲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故事。
读懂古城流淌出的“融合”诗韵。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在烽烽相望、台台相连的烽燧群庇护下,人们行走在畅通的丝绸之路上,不同的文化融汇于此。而出土于乌拉泊古城的开元通宝钱币、双耳灰陶瓶、双耳灰陶罐、花卉纹铜镜等文物与中原地区一样,充分证明了自古以来,新疆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容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的事实。从尼雅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库车出土的《千字文》到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1400年前宝相花纹月饼,更是新疆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明证,充分体现了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深层认同。
每一座文化遗址、每一个文化瑰宝都是穿越时空、未完待续的叙事长诗。写不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的盛景,写不尽“雄关绝漠固圉心”的使命,写不尽“引得春风度玉关”的新韵,促使我们在古今交接中,不断铸牢中国心、中华魂,谱写出更加精彩的新时代锦绣诗篇。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