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民族宗教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郭益海
■大一统理念及其制度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文化传统,奠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逻辑,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由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中的内在规律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间断。事实充分说明,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而不是种族、血缘、地域、宗教等因素。大一统理念及其制度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文化传统,奠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逻辑,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由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中的内在规律。
“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华民族形成机制包含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但核心是大一统理念及其制度实践。换言之,应是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它既包含了内在为文的政治理念,也包括了外在为化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礼仪。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演变格局来看,蕴含了一条内在主线——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应在内涵上凸显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大一统的政治传统和政治理念。概括而言,就是自秦汉奠定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建构,尊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形成多民族大一统的基本格局。这成了秦汉以后两千多年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也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自秦汉以来,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成为将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从我国近现代史来看,大一统历史传统赓续的核心要素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遇外国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懈努力,可惜均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以高超的组织能力和严谨的组织性纪律性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缔造了新中国。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之所以会发生上述历史性巨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充分说明,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大一统历史传统是确立单一制国家形式的历史文化根基
大一统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使得中国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既没有出现西方意义上的帝国,也没有形成西方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西周时期,在以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为特征的文明形态的基础之上,确立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天下共主的国家结构,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大大加强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统一。公元前202年,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深刻阐释了大一统思想,建立了一整套适应中央集权制度发展需要的天人合一的政治理论,从而将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为一种先天合理、不可逆转的永恒法则。秦汉建立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过程,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秦汉至清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始终不变的国家结构形式。因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