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绿色,缚苍龙。在全球荒漠化治理中,绿“锁”塔克拉玛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不仅将提升新疆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影响力,更将为世界各地的荒漠化综合防治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 岳燕云 / 文
11月28日,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这是人类防沙治沙史上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光辉典范,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新疆的生动实践。不仅如此,绿“锁”塔克拉玛干沙漠所运用的科学理念及举措,也为世界防治被称作“地球癌症”的荒漠化提供了新疆样板。
防治荒漠化是全球性难题。千百年来,人与沙的博弈、较量从未停歇。塔克拉玛干沙漠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风沙危害,其南缘的和田地区就曾经流传着“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的说法。绿色阻沙防护带的锁边合龙,让曾经被风沙肆虐的土地,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逆转,极大改善了绿洲人居环境质量、拓展了当地群众的生存发展空间。这一了不起的成绩背后,也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治沙模式。
新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树起的防沙治沙样板,不仅仅是单纯防沙治沙,还是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将防沙治沙与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民生、促进沙漠化土地恢复等有机结合,在实现“人进沙退”的同时,种植肉苁蓉、文冠果、红枣等经济作物,同时发展特色产品加工、沙漠旅游等产业,实现了“绿富同兴”,极大调动了农牧民的积极性,让防沙治沙事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具有综合性、前瞻性、科学性的荒漠化生态治理理念,是巩固治沙成果、常态化维护沙地绿色生态的重要保证。
在具体方案的选择上,新疆强化系统治沙,结合实际将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宏观布局设定为“一圈、两区、三线”,其中“一圈”重在采用本地乡土树种进行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同时结合“光伏+治沙”的技术手段锁边,“两区”重在统筹上下风口,通过工程防护、生态修复、自然恢复等综合施策,“三线”则是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的结合,构建起一道防风固沙阻隔带。方案设计不仅体现了生态问题系统治理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在水资源约束下,采用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思路,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黄沙与绿荫的抗衡,更是精神的对垒。今天,我们能够实现对中国最大沙漠的成功阻击,也离不开一代代治沙人发扬胡杨精神,持之以恒在荒芜中播撒绿色、于沙海里种下希望的坚守和付出。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绿“锁”塔克拉玛干积累了丰富的荒漠化防治经验和技术,不仅提升了新疆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影响力,更将为国际荒漠化综合防治提供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