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自发组成的手风琴乐队,以共同的理想与热爱奏响了一曲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交流交融的动人乐章,在美丽的伊犁河畔书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他们悠扬的琴声吸引人们侧耳聆听,琴声里的丰富蕴涵也值得人们用心体会。
● 《今日新疆》特约评论员 沈雅屏/文
“六星街里还传来巴扬琴声吗?阿力克桑德拉的面包房,列巴出炉了吗……”这首传唱在大街小巷的《苹果香》,以深情的回忆、切切的追问,让更多人认识了飘扬着苹果香、列巴香和巴扬琴声的伊宁市六星街,也仿佛看到了铺展在这条街上的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相亲相爱的团结画卷。而由13个民族的19名手风琴爱好者组成的伊犁民族团结手风琴乐队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最为动人的风景。
游客漫步于伊宁市六星街。邹懿/摄
从一个人的独奏到一群人的协奏,从一支乐队到一道民族团结风景线。这支自发组成的手风琴乐队,以共同的理想与热爱奏响了一曲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交流交融的动人乐章,在美丽的伊犁河畔书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他们悠扬的琴声吸引人们侧耳聆听,琴声里的丰富蕴涵也值得人们用心体会。
具有永恒魅力的文艺形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
音乐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民族的强大包容性和感染力早已使它成为一种超越语言的艺术,可以使远隔山水的人们彼此吸引、慢慢靠近;可以使陌路相逢的人们惺惺相惜、结为知己。中国历史上,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知音”所代表的精神契合、心灵相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真挚情感。伊犁民族团结手风琴乐队的成员们尽管来自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但他们因手风琴而结缘,因手风琴而相伴,在一次次交流与切磋中增进了理解,在同一个舞台的表演中加深了情感。手风琴奏出的每一个音符,都编织成团结友谊的纽带,将各民族的兄弟姐妹紧紧连在一起。
新疆是歌舞之乡。无论天山南北,每当麦西热甫音乐响起,不分民族、不论老少,都会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166万多平方公里的新疆大地从来不缺美妙的歌声、动听的旋律和激情的舞步,而这些具有天然吸引力的元素,最能让人们消除隔阂、敞开心扉,彼此靠近、融为一体。
多元一体、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底气。
手风琴是20世纪初由欧洲传入中国的西洋乐器,但它实际上源于中国的民族乐器“笙”。巴扬手风琴演奏家黄志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曾介绍,在欧洲辞典及文献中,18世纪中国“笙”的传入,是欧洲发明手风琴、口琴等使用簧片乐器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件中国古乐器成为欧洲“行走的交响乐队”。这是古老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精彩一幕,也是源远流长且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的见证,更是每个中华儿女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体现。
在六星街,手风琴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连接各民族不同文化的桥梁。从维吾尔族的《牡丹汗》、哈萨克族的《黑走马》、塔塔尔族的《思念》,再到中华儿女耳熟能详的《我和我的祖国》,每一首乐曲仿佛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却又让人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坚定了对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一壶狂酒伴长歌,不吝山荒荒。春风一夜生青绿,塞外有江南……”今年秋天,一档聚焦民族音乐交流的特别节目《乐在其中》在湖南卫视上演。出生于克拉玛依的音乐人马条与新疆优秀的木卡姆表演艺术家一起登上舞台,共同演绎了一曲辽阔又柔情的《塞外》,当艾捷克、萨塔尔、热瓦普与电吉他一起奏响,更是让人们看到了新疆大地上多元文化荟萃的动人景象,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书写着中华文明的崭新篇章。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作为古丝绸之路北道重镇的伊犁,始终是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两千多年前,两位肩负了和亲使命的汉家公主细君和解忧沿着乌孙古道来到这里,为加强中原与西域的密切联系作出了巨大贡献。260年前,数千名锡伯族同胞肩负屯垦戍边、保家卫国的使命,从故乡沈阳出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奔赴这里,书写了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壮丽篇章。伊犁河见证了这块土地上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壮阔历史,六星街上的巴扬琴声恰似历史的回响,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安定团结的热爱与珍惜,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重要特点和因素,使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地形成、凝聚和巩固。六星街上的伊犁民族团结手风琴乐队,以音乐为媒介、以文化为纽带,奏响了民族团结的动人旋律,交织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乐章,这是载歌载舞的新疆大地的主旋律,也是2500万新疆各族人民携手并肩走向美好未来的进行曲。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