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丨“河出昆仑”葱岭说的文化解析
2025-01-13 10:36:31 石榴云/新疆日报

  □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教师、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 米海萍

  ■巍巍昆仑为吾辈赓续中华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

  “昆仑”一词在中国早期文献中写作“崐崘”“崑崙”,字面上看与自然高山密不可分,为万山之宗。人们常用“巍巍昆仑”来形容中华民族伟岸不屈的人文品格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赫赫我祖,来自昆仑”,昆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与文明源起之地,是“帝之下都”,有着神圣崇高的地位,被视为原乡。昆仑文化承载着诸多崇高神圣内容,“神州处处有昆仑”弥散于中华各地,后来人们将认知视野集中于西部,判断昆仑山地理位置的最主要原则是黄河发源的地方。

  “河出昆仑”是中国人历来的先验思想。神话中的“昆仑四水”皆源于天帝之神泉,滋润万物、造福众生,但存在于现实、滋养华夏文明的惟有黄河。河源是昆仑山的标志性地理坐标,随着历代王朝疆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对西部的深入认识,人们普遍认为神话中的昆仑山在葱岭(帕米尔高原)。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到汉朝后,向汉武帝报告西域各国的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之后汉朝和西域之间使者相望于道,“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除了执行政治军事方面的任务外,张骞担负着寻找“昆仑在何处”的重任。

  葱岭为亚洲中部主要分水岭,亦是丝绸之路的大通道,其东西两侧的河流分别流向东、西,即相背而流。张骞把河水重源的传说带入汉朝,结合葱岭河水重源的地理事实,证实“河出昆仑”之说。汉武帝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山后,司马迁写道,“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昆仑山和河源被中央政权第一次钦定,是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大事件。

  今天来看,汉武帝定于阗南山为昆仑山之举,有明显的政治战略、文化意图:一是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山,是着眼于“河源”与“和田玉”的地理条件与玉矿资源作基础;二是山脉系统随着国家政区增加而扩展,体现汉帝国西向开疆拓土的战略;三是通过钦定昆仑山,以“天命观”和“天下观”强化皇权;四是汉武帝钦定昆仑,普遍反映了古人对昆仑山作为生命起源的神圣崇拜。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开始对西域实施有效管辖。西域与中原同饮黄河水,且玉出昆冈,历史上的西玉东输之路由于阗开始;因昆仑所在,就是中国天下所至,天下由此而一家。

  随着人们对西部地域的认识加深,进而对中国西部地理关注的范围更大,“黄河首起昆仑山”“伏源重流”成为盛说。直到清代的水利文献《行水金鉴》依然认同河水有重源且源自葱岭。

  伏源重流,是西域广袤地理尤其是沙漠里经常出现的现象,也是黄河重源说的地理背景。当时的人们对葱岭地理的认识,对中亚河流有在地下潜行伏流的认知,于是生发出发源于葱岭的河水汇于罗布泊,由罗布泊通过地下伏流至青海积石山,再喷涌而出为黄河的“伏流重源”之说:于阗南山(昆仑山)是第一河源,汇于和田河后,又汇入塔里木河,而后再注入盐泽,通过昆仑山“隐沦之脉”方式,成为地下河潜流而行,在积石山重新流出成为地面上的黄河,积石山则被看成是第二河源。

  这种看法历代皆一致,而且在清代前期更加强调此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大一统局面形成,以昆仑山为标志,将所辖境内山河一统于多民族国家之中。清乾隆时期的《平定准噶尔方略》《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志》《大清一统志》等文献,将黄河河源发自葱岭至罗布泊“伏流重源”,再至青海巴颜喀拉山,经由星宿海出的水系水流情况详细描绘出来,加强了对河出葱岭说的阐释与论证。

  通过从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阐释,一方面再次将葱岭山水纳入《山海经》《尚书》及《水经》等经典地理文献所勾勒的中华山川河流体系中;另一方面将《禹贡》“导河积石”纳入中华文化体系中,与元明清以来西部地理的新发现、大一统国家建构的政治乃至国家疆域关联起来。

  “河出昆仑”葱岭说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很多知名学者都遵从和认同此说。万斯同的《昆仑河源考》、胡渭的《禹贡锥指》、魏源的《海国图志》、戴震的《水地记》、徐松的《西域水道记》、陶保廉的《辛卯侍行记》等著作,还有《回疆通志》《西陲总统事略》等,都认同“伏源重流”说。参与《四库全书》《钦定河源纪略》编纂的吴省兰在《河源图说》中确信河水重源且源于葱岭之论,激烈批驳否定河出葱岭说者是“诋”,这在清代学者中颇有代表性。

  汉武帝钦定昆仑山,元世祖派人寻找黄河之源,清圣祖、清高宗组织编纂河源文献等,是一种典型的国家在场话语。《钦定河源纪略》用国家意志和文化表征重构河源,强调黄河“伏流重源”,认为河水源于葱岭而在青海再出是“二水本一源”而“终归于一”,这既是自然地理的归一,也是统一王朝版图的归一。

  “圣朝疆理西极殊域一家,自昆仑以下既已尽载图经”。其中由昆仑作纽带连接起来的“殊域一家”,不仅是地理的连接、国家疆域的连接,也是大一统观及管理体系中所体现的五方民族观的政治大连接,是边疆与内陆文化血脉的大连接。如此,在中国文化史上“河出昆仑”的文化意义大于地理意义。

  总之,昆仑与河源是昆仑文化中突出的地理标志和文化符号,也是中国人天下观的象征与真实表达。因“昆仑正脉”入于中华版图,盐泽之水通过“潜地”方式与青海的黄河源头水流相续,塔里木河与黄河、新疆与中原,在地理上构成不可分割、牢固不可破的整体。通过国家在场,对河源在葱岭的认识问题达成一致,人们普遍接受葱岭河源说的同时,更加清晰地认同西域与中原相连的大一统观念。

  河源昆仑不仅是标志性地理方位,也是中国人人生价值、生活意义的“地域胎记”。河源昆仑与悬圃瑶池、昆冈美玉,伏羲女娲、五帝、西王母等,成为“赫赫我祖,来自昆仑”的经典诉说,凝练为恒久记忆和华夏民族之根底,并承载于中华文明的伦理道德和崇高精神信念中,积淀为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巍巍昆仑为吾辈赓续中华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董潇涵]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