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丨守护好发展的生命线——新疆治水系列谈②
2025-03-23 19:35:30 石榴云/新疆日报

  □侯辉

  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两千多年前的李冰筑坝,再到今天高科技书写“水文章”,中国人从未停止过治水的步伐。对于新疆而言,水更是至关重要,它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孕育了草原与绿洲,构建了新疆活力涌动的生命线。

  这条生命线的每一次脉动,都改变着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各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汉代新疆就有了灌溉系统,这成为新疆治水历史的重要节点。清代,林则徐和左宗棠在新疆治水史上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林公”大力推广坎儿井,到“左公”推动以工代赈的治水模式,水滋养良田无数,成为新疆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新疆解放后,王震将军带领部队和各族群众,战天斗地修建了一系列水利设施;“踏遍昆仑四十载,只为团结幸福水”的王蔚,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新疆的水利事业,为和田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阿尔塔什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的兴建、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进、水资源提级管理等改革措施,让干涸的河道、萎缩的湖泊重现生机,助力新疆农业大丰收。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成为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岁月为鉴,一部新疆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水对话、与水共生的历史。从古代的灌溉工程到现代的大型水利枢纽,新疆大地上为什么始终如一地写着“水文章”?各族人民为什么从未停止对水的探索?因为水是新疆各族人民从古至今的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农业的命根子,是生态的守护者。时至今日,治水效果更是决定着新疆的发展空间。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新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区域分布格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季节性、工程性、结构性缺水问题仍然存在;占新疆总用水量大头的农业用水效率低。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付出比先辈更多的智慧和心血。

  现实告诉我们,新疆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必须站在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历史高度,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不断提升水资源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的水平,切实守护好水资源生命线,让新疆高质量发展的长河奔腾不息。

  【相关评论】

  天山时评丨“四维”合力保障水安全——新疆治水系列谈①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刘颖]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