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社区活动的开展,既发挥了非遗在加强社区治理、提高社区居民身份认同感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推动形成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助力非遗发展。
● 周津好/文
近日,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归国华侨联合会携手沙依巴克区环卫路街道马料地社区,举办了一场非遗体验活动。活动现场,居民们观看皮影戏、体验糖画制作,在家门口与非遗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非遗进社区活动是探索传承方式之举,既发挥了非遗在加强社区治理、提高社区居民身份认同感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推动形成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助力非遗发展。
非遗进社区,润物细无声。社区作为非遗传承的阵地之一,有必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将传统技艺和现代生活紧密融合。如通过举办社区非遗节等,把非遗融入社区活动中,使其成为社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开展线上非遗教育和线下参观博物馆,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深入学习和了解非遗的机会,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氛围。
要让社区充分发挥作用,还需社会各方协同发力。对有非遗扎根土壤的社区,政府应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支持建设非遗工坊等沉浸式空间,助力社区完善设施;文化机构、专家要下沉社区,提供专业指导,提升传承品质;媒体广泛宣传,放大社区非遗声音,吸引社会关注。
非遗进社区,是一次生动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活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非遗与社区养老、儿童美育的结合点,释放社区潜力,创新非遗传承方式,让非遗在社区日常中扎根生长,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