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屏24小时”行动建议,是一个提示,也是一次警醒。不只是孩子,我们都需要重视生活中“虚实平衡”的问题。
● 宋洁云/文
“希望家长和学校都参与其中——在每个学期选定一天,24小时内所有人都不使用手机。”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明提出的“息屏24小时”建议引发广泛共鸣,再次唤起社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当下的青少年是被电子产品环绕的一代,如何让孩子善用网又不沉迷,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开阔孩子眼界、方便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会使孩子习惯于投入网络的怀抱,减少进行真实社交和探索自然的机会。部分家长陪伴的缺失,也使手机、平板电脑“补位”成功,无形中助长了孩子对电子设备的依赖。
其实,现在被“困”在手机里的何止是孩子,成年人又有几人能抵挡住“手机诱惑”呢。“息屏24小时”并非简单断网,而是在唤醒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虽然倡议对象是未成年人,但成年人也应该行动起来。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教材和示范。家长应率先放下屏幕,重视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给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陪伴。比如从自身做起,带动孩子积极拥抱运动,周末时带孩子去公园散步、放风筝,或者一起参加亲子阅读等活动。让这些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体验,替代电子产品带来的短暂快乐,成为孩子童年美好的回忆。
此外,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体育运动等,吸引孩子参与其中,减少孩子对电子设备的依赖。社会可提供更充分的公共供给,以足够的场地、多样的形式、优质的服务,吸引孩子们走进真实的社交场景,拥抱现实和自然。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