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让巍巍昆仑焕发时代生机
2025-04-04 23:54:23 石榴云/今日新疆

  将传承与弘扬昆仑文化融入文化润疆的时代课题,用昆仑文化的丰富养分润泽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家园,对于激发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增进身份认同与家国认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今日新疆》特约评论员 沈雅屏/文

  “横空出世,莽昆仑”——在中华大地的最西部,巍巍昆仑如巨龙横亘千里、连绵起伏,既有神殿般的庄严肃穆,又有史诗般的苍凉壮阔,它是自然地理的雄伟坐标,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登昆仑之巅,既可以阅尽人间春色,更可以找到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

  发源于先秦时期青海、新疆等地的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之源。将传承与弘扬昆仑文化融入文化润疆的时代课题,用昆仑文化的丰富养分润泽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家园,对于激发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增进身份认同与家国认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上,高山大川从来都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民族精神的象征、心灵安顿的空间。五岳独尊的泰山,自古以来便是皇家封禅的圣地,秦皇汉武都留下了泰山封禅的足迹,而唐玄宗时期规模宏大的封禅盛况,更是彰显了大唐的盛世气象。滚滚东流的长江、奔腾不息的黄河,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代表着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也化作了无数迁客骚人笔下的雄浑意象,那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喟叹,也是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咏怀……千百年来,尊崇大山大河,敬畏天地自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种凝聚民族情感、传承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

  而在中华版图的最西端,充满神秘色彩的昆仑山,更是一座内涵丰富、蕴藏珍贵的文化宝库。它是神话摇篮。有人说,一座昆仑山,半部中国神话史。女娲炼石补天、大禹奔走治水、后羿射日除害、嫦娥翩然奔月……这些在中国妇孺皆知、世代相传的神话故事,都与昆仑有关。这些神话不仅展现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与理解,更体现了他们的奋斗与担当精神,并从中诞育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宗教圣地。在道教中,这里是西王母的居所、元始天尊的道场;佛教在东传的过程中,也与昆仑文化相互交融,丰富了教义与传说,更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它还是文学艺术的母题。屈原“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陈子昂“故吾思昆仑之琪树,厌桃李之缤纷”,王安石“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多少文人墨客借昆仑之巍峨,浇心中之块垒,不仅赋予了昆仑山崇高的文学地位,更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寄托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所在。

  古往今来,巍巍昆仑以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在“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大地,昆仑山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所承载的丰富而厚重的昆仑文化,是认知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窗口,更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血脉中汩汩流淌的中华文化基因。正因如此,大力弘扬传承昆仑文化,对于昆仑山下的新疆各族干部群众而言,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见证。昆仑神话中周天子与西王母的瑶池相会,大唐高僧玄奘取经途经昆仑山的历史记载等,都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记忆。深入挖掘好这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叙事,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血脉联系,夯实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基础。

  昆仑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无论是神话中追风逐日、赴汤蹈火,解民于倒悬的远古英雄,还是以昆仑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中对坚贞品格和洁白操守的颂扬,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激励着新时代天山儿女团结一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梦想勇往直前。

  昆仑文化是涵育家国情怀的丰厚土壤。气势磅礴的昆仑山脉雄踞于南疆大地,千百年来默默守护着这片沃土的和谐与安宁。昆仑山下,曾经书写过班超带领三十六骑对抗匈奴,平定西域诸国的壮丽篇章,也回响着新时代戍边英雄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今天,更有许许多多的兵团职工、边防战士、护边员、援疆干部在这里挥洒青春热血,激荡赤诚奉献的家国情怀。大力弘扬这种文化和精神,能够更好地激励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守卫祖国边疆、建设祖国边疆。

  雄伟壮丽的昆仑山是矗立于祖国西部的鲜明地标,是深入阐释何以中国,何以新疆的文化符号,更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只要我们深入挖掘昆仑文化的价值意蕴,大力弘扬昆仑文化的精神内涵,就能让巍巍昆仑在新时代焕发崭新的生命力,不断增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魏燕慧]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