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优质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一线下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度,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让各族群众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同样富足。
●路旋/文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等具体要求。这既是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回应,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着力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稳步提升,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公共文化服务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持续显现。但也要看到,公共文化活动服务存在着参与主体单一、文化供给缺少精准度、城乡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这就需要让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投入重心不断下移,实现文化基础设施在基层的更高覆盖率,大幅提升文化服务在基层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更好惠及各族群众。
建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点。目前,全疆有110家公共图书馆、117家文化馆、58座美术馆,同时,近年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不断深入,和乡村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一起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大小支点,全疆公共文化网络已经形成。如何让各级公共文化阵地发挥作用,成为群众想去、爱去、常去的地方,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针对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运行管理机制,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和规范化运作的关键举措。必须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在人才、资金、内容等方面,鼓励和吸引多类型、多渠道、多形态、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政府重点履行好规划引导方向、政策支持、财政保障、规范市场、优化环境的责任,充分发挥好兜底线、保基本、管覆盖的作用;构建形式多样、结构合理、能力专业、治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体系,依法依规参与,让社会组织承接和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更好满足群众的多样文化需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度。近年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品牌在乡村基层不断打响,“石榴籽”文化服务小分队等行遍天山南北,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展会,更好打通了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特别是群众“村晚”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民俗特色活动,不仅极大活跃了乡村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这充分表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基层终端延伸拓展,必须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民俗特色的文化内容,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通过策划设计便于群众享受、便于群众体验的文化项目,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度,才能更好地吸引群众参与。
注重城乡文化融合。受硬件、人才等因素制约,更多优质文化服务集中在城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让优质文化资源流动起来。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优质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一线下沉。积极探索“文化特派员”机制,让更多国有文艺院团的文艺骨干深入基层,培训带动乡村文化能人队伍,为提升乡村文化活动质量提供人才支撑。大力推进乡土文化现代化转型,大力弘扬现代文明理念,积极培育乡村现代文明,不断增强农牧民群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融入感,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